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老交通”说交通
  我今年74岁,1955年来德州工作,2000年退休,在交通战线上干了45年,有幸参与并见证了德州公路事业的发展历程。
  德州公路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间,公路通车里程由不到450公里增至2700公里。1955年,德州只有10几辆客货汽车,人畜力车是主要运输工具,出门难、运输难的情景至今烙印在我心里。那时,别说到乡里村里,就是到县城也是一件困难的事。1979年至2009年,是我市公路大投入、大发展、大崛起的黄金时期。1983年,我国公路建设资金开始引入外资,晏城至高唐公路是用世界银行贷款在我省乃至我国修建的第一条公路。1984年起,国家相继出台“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以及“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三大政策。1985年,交通部明确提出“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一起干,国营、集体、个人以及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的改革思路,“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引进外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逐步形成。交通领域的投融资创新,掀起了社会办交通的热潮。由此,“修路一条线,受益一大片”“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成了全国的流行语。尽管起步较晚,但我市交通建设速度并不落后。目前,我市公路通车里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49.5公里跃升到21000多公里,增长46.7倍。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196公里,居全省第一。公路客货运量和周转量也有数十倍的增长。
  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交通建设成为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的重大举措。继1997年济德、济聊两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又建成了青银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了滨德高速公路,德商高速公路也即将开工。与此同时,我市完成了全部干线公路的升级改造。2003年,率先在全省启动了农村公路改造工程,3年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
  □严再平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老交通”说交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