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37年酷暑严寒,饱尝无数次挫折与失败,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由衷的热爱,刘俊升昂首走进了育种事业的最高殿堂。3个国审小麦、玉米良种已播撒大江南北7000多万亩土地,年增产粮食50多亿公斤
图1:刘俊升在良种繁育田里查看玉米生长情况。
图2:刘俊升指导工作人员筛选种子。
“老刘,你的国审 ‘良星99’和 ‘良星66’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已在我们河北全面叫响,我们要买断这两个良种的生产经营权。” “我们山西洪桐的农民就认良星,争着种抢着种啊。” “‘良星4号’优质玉米良种淀粉含量高,我们天津的淀粉厂要的就是这个品种,我们计划全部包销。”
7月,各地小麦刚刚进仓入囤,宁津县的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山东良星农业科学研究院内就涌来了前来订购小麦优质良种的各地客商。就在前不久,德州市委书记雷建国也来到这里,多方面了解情况后,雷书记不住点头,临走时紧紧握住刘俊升的手说,老刘,这些年你真是不容易,对我国农业的贡献可与袁隆平媲美啦!
从农民到育种专家 求知路上37年没回头 刘俊升,今年58岁,中等个,黑脸膛,衣着朴实的他透露出农民的那种淳厚和坦诚。说起自己育种的初衷,他眼里闪烁着泪花:“你知道春天哪种野菜发芽最早吗?是婆婆丁。我从小是吃着野菜长大的,那时就想,地里能长这么多的野菜,怎么就不能长出够吃的粮食呢?育好种、多打粮,成为我难忘的儿时梦。”
出生于宁津县保店镇前刘村的刘俊升,在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之后,坚持读完了高中。在生产队辛勤劳作了一年之后,1972年,他被选到了村里的农科队。由于他有知识基础,好学习善钻研,又能吃苦耐劳,很快成为农科队的骨干,培育的种子供应全县。1975年他胸戴大红花,站在了全省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表彰大会的领奖台上。此后,刘俊升放弃了去城里机关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了公社农技站,因为育种业已成了他血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引进良种必须得讲科学,盲目引种就会适得其反。1978年秋,保店镇杨庄村引种了河南一麦种,谁知这种小麦不抗冻,300亩小麦开春时全部冻死在地里。1980年麦收,镇里从外地引种的小麦,成熟期较晚,恰逢雨季收获,十几个村的农民分到的都是发黑、长芽的麦子,蒸出的馒头呈黑绿色,味苦难咽。乡亲们的遭遇深深触动了他,培育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麦种成了他坚定不移的人生目标。
背负着强烈的责任感,刘俊升开始了艰苦的求知历程。1981年,他报考了第一届全国农业广播学校的农学专业,4个寒暑轮回,最后他以每门功课超过90分的优异成绩毕业。1990年,已近40岁的刘俊升,经镇政府特批,自费到山东农业大学脱产学起了植保专业。年轻的大学生们望着这位年龄最长、学习最认真、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无不投来钦佩的目光。1994年他再次参加了自学考试,这次他选择了种子专业,3年时间他以每科80分以上的成绩拿到了大学本科学历。2002年,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他被晋升为高级农艺师。
求知的路上一路走来,从人称小刘变成了老刘,满头的青丝变成了白发,而他的知识宝库却变得殷实而又富有,为他创造一个农民的神话,奠定了坚实的智力基础。
面对未知成败的目标 炼狱般考验昂首前行 2004年,刘俊升承包了县种子公司,在搞好经营的基础上,便一门心思投入到育种事业上来了。他从烟台农科院和山东农科院高薪聘请了两名高级农艺师,自己则当起了小学生,虚心求教,他还搜集到了全国20多个大专院校的育种材料,成立了全市首家民营农科所。
良种培育,成功与失败往往结伴而行,有时失败的机率会远远大于成功,而其过程何止是坎坷与荆棘?
面对超乎想象的艰难、困苦和寂寞,他埋头坚持。无论是小麦还是玉米,最佳的授粉时机要求十分严格,特别是玉米授粉,必须是中午11点至下午3点左右,顶着烈日高温授粉。每次授粉,刘俊升和他的员工们都要穿上长袖衣裤,戴上一顶大草帽,一天下来,汗水和泥土让身上的衣裤变得像厚厚的纸板一样,身上的花粉粘得四处都是,奇痒难耐。有时在大片大片的玉米地里,三转两转,一会儿就难辨方向和时间,天黑了才知道该收工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是几百次试验也难得一个好的品系。刘俊升招聘来的十几个大学生和职工,因受不了这样的困苦和寂寞先后离他而去。而他却在不断鼓励自己:坚持!坚持!连续15年他没有离开试验田。
面对泥牛入海般的巨额投入,他硬是撑了下来。从育种一开始,刘俊升就修建了标准的实验室,购进了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并不断地更新育种方式和方法。为搞好种子试验,他在海南租种了试验田,2004年又搞太空育种,每年投入经费少则三四十万元,多则七八十万元。为保证科研经费,2004年他变卖了自己唯一的住房,一家4口搬到公司几间简易房里。一年年底,公司急需一笔资金,他不得不求助于老伴,因8年期存单差3个月到期,利息损失很大,他前脚走,后脚老伴就落泪了,这是她辛辛苦苦8年来积攒下来的3万元卖棉花钱啊。回想起来,老刘十分愧疚: “到什么时候都忘不了老伴对我育种事业的支持。”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刘俊升超乎常人的付出,是这句话最好的印证。
苦心人天不负 “良星”成功他落泪
2001年5月,经过3个月的守候,刘俊升的200亩小麦育种试验田里已是麦穗摇动,他仔细观察每一株麦穗的变化。几天下来,没有找到一株有优势的麦穗。他苦苦地思索着,这一次难道又失败了吗?正当他苦苦探寻的时候,一株小麦一下跳进他的眼帘,粗壮的秸杆、长长的穗头、饱满的麦粒,这不正是他几十年苦苦等待的那一株梦中的小麦吗?此时他的脑海一片空白,紧接着又发现了几株同样的小麦。他忙把那几株小麦带回了实验室。这株小麦就是成功国审的 “良星99”。
随后,他的 “良星99”经过了省和国家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最高亩产达729.7公斤。2006年, “良星99”通过国家审定,拿到证书的那一天,他把自己锁在办公室,往日所有的辛酸和磨难,都化成了的泪水,扑簌簌地撒落在他的掌心里。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刘俊升像是得到上天特别眷顾似的,一系列良星相继问世。
2005年他的 “良星4号”玉米种,通过了国家审定,因为它高产、早熟、节水抗旱,目前种植面积已推广到1000多万亩。
2008年,他的 “良星66”小麦新品种通过山东省和国家审定,成为中国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支撑品种,国家重点推广品种。
从2006年至2008年,国家共审定山东省小麦新品种3个,刘俊升占了2个。其中“良星66”在国家黄淮北片审定后,现已完成黄淮南片区试种。2008年开始,由国家农业部向全国推广,鲁、冀、豫、晋黄河北片地区全面种植,并迅速向黄河南片大面积推广,继 “良星99”种植面积5500多万亩之后, “良星66”两年间的种植面积已达到500万亩,有希望成为比 “良星99”更受欢迎,推广面积更大的品种。
今年7月,中共宁津县委专门授予刘俊升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领奖台上,他动情地说: “我是一个农民,目的只有一个,让土地多打粮,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本报特约记者 尤炳君 本报通讯员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