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纤维乙醇不以粮食作物为原料,而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最高达96%。同时,作为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和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香精香料等领域,也可作液体燃料,部分替代石油资源。发展“纤维乙醇”产业——
禹城循环经济再添一“环”


  禹城纤维乙醇工程基地
  6月16日,在即将竣工的年产5万吨纤维乙醇项目工地上,龙力公司副总经理王燕笑着介绍说:“我们以玉米芯为原料,生产低聚木糖,产生的糖渣废弃物又成为生产新型生物燃料纤维乙醇的主原料,并避免耗费更多能源和化学物质,此项目已列入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
对废渣再“榨”一遍
  早在2005年底,山东大学与龙力公司就开始着手合作,共同研发利用生物炼制技术,以木糖渣、低聚木糖渣为主要原料,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再以纤维素酶为糖化剂,同步糖化发酵生产乙醇,取得中试成功。经质监部门检测显示:发酵醪液乙醇浓度超过6%;原料出酒率超过20%,纤维素转化率近85%。技术成果于2006年3月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属国际首创,国内领先水平。“木糖废渣生产纤维乙醇技术”日臻成熟、成本优势明显,拉动纤维乙醇产业快速发展。
  2007年,国内外第一套以玉米芯废渣为原料年产3000吨乙醇的工业装置在该市完成。2008年6月,“年产1万吨酶解工业纤维废渣制取乙醇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投产,并通过省发改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今年首季企业增收逾千万元。目前,5万吨纤维乙醇生产线联合车间、发酵罐主体已完工,并着手安装设备。
  3000吨、1万吨到5万吨,纤维乙醇年产能节节升高,将玉米芯等纤维质原料“吃干榨尽”,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范例。由于在非粮转化乙醇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纤维乙醇项目现已列入国家财政部非粮引导奖励资金项目。
  将产业链条再拉长一环
  “全利用、零废弃”理念,打造起该市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禹城属鲁西北平原,耕地面积80万亩,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该市依托这种优势,在产业上做文章,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良性互动,构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新格局。
  该市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致力推进科技创新,使玉米芯废渣转化为纤维乙醇,将植物纤维变废为宝,有效拉长产业链条。纤维乙醇替代等量汽油后,使燃烧更完全,乙醇燃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农作物经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再生成粮食,玉米、玉米芯等用以生产功能糖,产生废渣又制造纤维乙醇,如此循环往复、循环利用,新产业年耗玉米芯逾60万吨。借力于生态产业链,该市大力推广玉米标准化种植,发展周边优质玉米标准化种植500余万亩,拉动该市玉米年单产超过1100公斤,粮食总产超过8.7亿公斤。
  使农民的腰包再鼓一鼓
  我国每年产生玉米芯渣等工业纤维性废渣数千万吨,发展以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的纤维乙醇产业既可以有效解决“与人争粮”难题,又能使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纤维乙醇项目使玉米芯变成了钱,农民最高兴。在禹城市,这样壮观的场面随处可见:满载玉米芯的车队排成长龙,达1公里长,玉米芯被源源不断地送进福田、保龄宝、龙力等生产企业。车队有当地的,也有的来自河北东光、阜城等地。以前玉米脱了粒,玉米芯就成了废物,大都被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一般每亩玉米可剔除玉米芯100多公斤,在该市每吨能卖到570多元。连邻省的农民都跟着沾了光。河北衡水的农民赵金良收购玉米芯往禹城送,已经5年时间了。当地农户种植玉米比较多,他雇用大车和装卸工,仅雇车费一天就1000多元。他笑眯眯地说:“俺当天收购当天运,晚上走,早上到,挣钱不少,心里甜啊。”仅玉米芯一项,每年就拉动当地农民增收逾2.6亿元。
  □本报通讯员 张祖义 李建 杨静 刘国磊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禹城循环经济再添一“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新闻视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