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在“韭菜村”武城县杨庄乡姜圈村采访时看到,一辆辆满载韭菜的卡车从该村生产基地驶出。“俺村的地都不够种,俺还到相邻的河北省租了10亩地呢!”农民王玉青一边数着卖韭菜的钱一边高兴地说。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几年前曾经出现土地撂荒现象的贫困村,如今的地不够种了呢?
穷思变 韭菜种出致富路
几年前,姜圈村村民还是以小麦等传统作物种植为主,由于产量较低,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部分土地出现了撂荒现象。
不甘清贫的姜圈农民开始思考出路,张金春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5年,他分析认为姜圈村交通便利、水利条件较好,很适合种植效益高的韭菜。于是,他从省农科院引进了耐寒、高产、抗病的韭菜新品种,试种了2亩。并多次到市、县农业部门向专家请教技术。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当年收益5000多元,他一下子成了村里的“有钱人”。“看到我家买了空调等家电,全村老少都争着来看。”说起当年,年逾五旬的张金春非常自豪。
身边的典型最有说服力。在他的带动下,该村韭菜第二年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00余亩,第三年种植面积将近270余亩。
树口碑 小村迎来八方客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产量激增,原来的小商小贩销售模式已不适应生产需要,大量的韭菜贱卖、滞销、腐烂,许多村民开始拔掉韭菜,改种其它作物。
为解决韭菜的销售问题,村党支部派人到各地找销路、跑市场。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河北客商来考察韭菜时,不但看中了这里的韭菜品质,而且还被这里菜农的朴实和诚信所打动,一次就收购了5000公斤,并与姜圈村建立了长期的供求关系,他还介绍其他的客商来这里收购。
“俺今年种的2亩韭菜,头一刀就收入了1万多元。”农民马立国边为德州客商收割韭菜边说,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该村成立了绿海韭菜专业合作社,为种植大户提供供种、施肥、销售的全程服务。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姜圈村形成了一个日产销售可达2000公斤的韭菜种植基地。
韭菜种植基地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栽种、收割、施肥等钟点工和运输队等服务组织不断涌现,解决了周边村庄2000多农民的就业问题。
求品质 拱棚长出有机苗
要使韭菜种植获得高效益,必须改变多施化肥多增产的旧观念。该县积极引导农民增强质量意识,让他们瞄准城市餐桌,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该县举办农技培训班,向村民介绍有机肥料的使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知识,使韭菜的品质大为提高。
围绕促进农民增收,他们统一推广种植特别耐寒品种,较一般品种上市早、下市晚,重点收割春季、秋季各两茬,夏季则韭花、韭菜兼割,并注重增培地力,霜降后给韭菜罩临时小拱棚,使该村的优质韭菜每公斤能卖2至6元,每年平均亩收益1.3万元左右,全村人均增收约400多元。“姜圈村的韭菜品质好、效益高、销路畅,村里的耕地已经不够种了,乡亲们就租赁相邻的河北省故城县建国镇的1500多亩耕地,发展前景非常好。”杨庄乡党委书记陈义太自豪地说。□王召华 王玉磊 何利 祝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