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老庄有村民823人,426人长年外出打工,82人已成为老板,打工农民“双收入”,全村年增收500余万元——
“外出打工凭手艺”
沿着平坦的村村通柏油路,笔者来到了距离陵县糜镇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的齐老庄村。村内大街宽阔平整,两旁是座座崭新的红砖房,一个个高大气派的门楼,昭示着这里村民的富足生活。村党支部书记周元林向我们介绍: “全村现有823人,426人长年在外打工。别看金融危机使很多企业停产裁员,可我们村外出打工的村民没有一个回来的。”“为什么呢?”笔者好奇地问。他神秘一笑说: “我们村人外出打工凭的不是力气,而是手艺。”
原来,齐老庄在上世纪70年代就是方圆几十里出名的木匠村,会木工手艺的人特别多,而且手艺精巧、做工细致,深受人们称赞。当时农村还是集体经济,外出务工收入一部分要上交生产队,但该村的工匠们靠手艺挣钱,比在生产队干活轻松自在,剩余又多,于是很多人走出家门,到德州、济南、齐齐哈尔、大庆、大港油田等地给人家做木匠活,从此 “齐老庄”出了名。现在,村里的青年还是热衷外出打工,手艺却不再局限于木工。据统计,目前该村有木匠98人、瓦匠87人、电焊工67人、厨师33人,另外还有很多维修工、电工等。这些人长年在外。较近的如德州、济南,较远的如青岛、烟台、北京、天津,到处都有 “齐老庄”的身影。他们靠手艺打工,每天收入都在七八十元,比凭力气挣钱多。不过村里外出的人都牢记着先辈们的教导,传承着做事认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凭着精湛的手艺生活在大都市中,施展着自己的才华,为家庭增加了收入,也为 “齐老庄”传扬了好名声。
“不能打一辈子工”
现年41岁的村民周历林22岁时就外出打工,凭着自己的厨师手艺在北京闯荡了20来年,今天的他已不是打工仔,而是拥有一家旅馆、一家超市、一家饭店的大老板,在北京繁华地带买了楼房,开上了价值10多万元的小轿车。他说: “以前靠打工俺一年也能挣个一两万,可总不能打一辈子工啊。”正是这种超前、上进的思想,齐老庄已有80余外出打工青年变身成为老板,少则领导着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出门在外,他们团结协作,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齐永升领着60多人在天津搞楼房土工建设,黄居胜带领30多人从事楼房装修,彼此业务联系紧密,配合十分默契。这些老板们不但是农民工的中坚力量,也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打工农活两不误”
“齐老庄村外出打工的人这么多,会不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笔者不禁问到。“没有,村民外出打工,地里的收入一点没减少。”周元林说。原来,近几年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了,从耕种、田间管理到收获都有专职的“田保姆”上门服务。据了解,2008年该村增收500余万元,纯收入超过1万元。冰箱、空调、电脑等消费品进入了家家户户,全村已有面包车、小轿车30余辆。富裕起来的打工族没有忘记家乡,无论离家多远,他们春节、中秋节都要回家和家人团聚,并积极为家乡造福。村民齐宝辉个人投资10万余元为村里打了1眼深水井,解决了村里人多年的吃水难问题。刘宝辉、刘玉营等几个农民筹资置办了锣、鼓等乐器,成立了秧歌队,逢年过节,村里人欢欢喜喜热闹一番。
□任相国 许焕路 王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