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刹古树,秀美靓景,自然和谐的美丽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安定祥和,奋力争先,社会和谐的动人乐章令人倍感震撼。
腾飞中的庆云,巨椽书华章。他们坚持“国计”与 “民生”高度统一,先后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惠民工程,走出了一条 “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加快发展”的特色之路。
2008年,庆云筹措资金4.25亿元用于解决和改善百姓民生问题,让全县30万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简单的数字背后,折射出庆云县委、县政府浓浓的民生情怀。
竭力保障群众权益
2008年12月18日,庆云县原电影院下岗职工王松林在自家宽敞的新居里高兴地对记者说: “没有党委、政府的关心,我们全家做梦也住不上这样的新房子……感谢党和政府!”。王松林因中风偏瘫失去劳动能力,靠妻子养老金维持生活,过去全家5口人挤在不足60平方米的简陋平房里,如今,他搬进了以低于市场价近200元新购的10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里。这是庆云关注民生,着力为困难群众打造 “幸福工程”的真实写照。
“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广大群众都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着力改善民生,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县委书记董立新道出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改善民生的共识与心声。
庆云每年都要提出为民办十件实事,从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到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无不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编织一张多层次、广覆盖的新型社会保障网络,让不同阶层的人群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温暖。2008年,全县有25.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3万余名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1200余万元;全县新增就业4480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6万人;对13027名生活困难农民实施低保,全年发放低保金700余万元;建设经济适用房1万平方米、竣工144套,累计投资3880万元;对498名五保户集中供养,弱势群众尽享党和政府的温暖。
着力营造和谐环境
一出门,就能走上干净的水泥路、搭上快捷的公交车。家住东辛店乡南赵村的赵赞民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现在已经实现了。 “村村通油路”、 “村村通客车”工程使数以万计的农村群众进城更加方便。记者在该村采访时,一位70多岁的老农民说: “这么好的生活,我真想多活几年、多享受几年。”朴实的话语折射出老人对幸福生活的眷恋。
2008年,庆云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示范县的构想,计划用5年时间倾力打造发展和谐、城乡和谐、内外和谐、干群和谐、民族和谐的新庆云。他们投资近3亿元,建设了庆云广场与北海公园,使人们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启动建设16层的医院门诊大楼,着手对玉水河、清水河进行治理;新增城市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使城市绿化率达38%;完成农村公路建设45公里,启动6个乡镇交管所;康泉污水处理厂已经竣工,日处理污水2万吨……
目前,庆云县所有的村庄都实现了通油路、通客车,98%的农民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88%的农户看上了有线电视,65%的村庄建成了文化大院,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充实。
全力提升幸福指数
2008年12月20日早晨,刚从广场健身归来的居民王化杰笑着对记者说: “工作舒心、生活开心、睡得安心,这是我们大家的新感受。”印在他脸上的灿烂笑容,是庆云县委、县政府关注群众幸福指数的最生动体现。
在庆云采访,记者始终被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所感染,感觉到处处朝气蓬勃。 “干事有舞台,潜力能释放,成绩被认可,上下一条心。这样的工作环境,我们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机关干部张学岗说。
风清气顺的社会环境,激发活力的工作机制,重视人才的任用导向,让广大干部激情迸发。2007年,庆云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8项指标增幅居全市第一位,全市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综合考核跃居第三位。2008年让庆云人高兴的事非常多:教育事业取得大丰收,高考一榜上线262人、增长160%,增长率全省第一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0元,老百姓个个腰包鼓、脸上笑;县财政收入增长近50%,公共事业支出增多,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涨了……
该县还大力开展 “平安庆云”建设,实施“天网工程”和县委书记大接访、县委常委大接访、 “百日信访大会战”等活动,社会治安形势良好,百姓上访量全市最低,荣获 “全市维护稳定工作一等奖”。
保障群众权益、营造和谐环境、提升幸福指数……这些仅仅只是庆云全力改善民生问题的缩影。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下一步更多改善民生的举措——建设穿德惠新河、马颊河的倒虹吸工程,解决水库充水问题;建设南候水库,开辟第二供水源;启动垃圾处理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园林化……庆云的民生工程正和其快速发展的经济一样,乘风破浪,稳步前行。
□本报记者杜华江 本报通讯员徐洪义 张秀葵 孙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