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乐陵名称新考(下)
  再看“大阜曰陵”说。通过上面推断,可以确定汉初所置乐陵县名就是延续 “乐毅城”名而得,这是乐陵“县”名的由来。但是至此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因为既然“乐毅城”当时名叫“乐陵城”,那么“乐陵城”的“城”名又是怎么来的呢?清乾隆《山东通志》载:“大阜曰陵,乐,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九一年版《乐陵县志》同意这种观点。不过,这种观点都是针对西汉初年建“县”始名而说的。席文天先生《县名考略》中说:“境内至今确大阜甚多,如杨安镇、五里冢、黄夹镇、富平镇(今县治)等处,无不地势较高。”“秦汉之际,先有秦皇两世苛虐庶民,继之楚汉相争,战事连绵,民众衣食不保……在人们的意愿中产生向往太平富足的安乐生活。西汉刘邦,来自下层……充分体察到这些现状的。汉高帝在位七年,做着一件大事,那就是与民休息……乐陵置县在高帝五年,适在其律令生效之年,那‘大阜曰陵’而名县,既反映了当时的施政状况,也反映了战后民意的县名,不仅是可信的,而且是理所当然的。”可是,通过考证,陡然将 “乐陵”出现的时间前移了八十多年(乐毅攻齐至汉初八十多年),而且变更了朝代,那么《山东通志》、《乐陵县志》还有席先生关于乐陵县名的考证是不是因为改变了时间支撑,而毫无价值了呢?倒也不是,因为关于“乐陵”的疑问并没有结束。我们不妨拿这些关于乐陵“县”名的解释去放到乐毅所筑“乐陵城”的头上一试。康熙字典中,“乐”、“陵”两字均有诸多种解释,“乐”其中一种是:“【太公·下略】四民用虛,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陵”字其中有“【爾雅·釋地】大阜曰陵。”可见,《山东通志》所载并非从哪个人的考证而来,而是直接照搬了康熙字典中的字意解释。问题是“乐陵”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各路诸侯相互攻伐,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何谈安乐?放在战国言“安乐”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退一步讲,即使“乐陵”二字果真始于汉初的公元前202年,那也不可能有“安乐”可言。因为这一年才结束了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汉王”才被称为“皇帝”,“与民休息”的政策也才得以推行,国家满目疮痍,民众饱经战乱,怎么能称得上“安乐”!还有,把“乐陵”二字放在乐陵和放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就“陵”字而言,“大阜曰陵”,乐陵地域属于黄河冲击平原,域内土丘多由黄河泛滥泥沙淤积不均而成,算不算“陵”尚不可知,即便算,怎么能够与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陵”相提并论呢!就是平原地区,又有哪个地方没有几个土丘?再者,根据旧志载,黄河在历史上有两次经历乐陵,一次在汉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黄河改道,行经鬲津河五十年之久;一次在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黄河再次改道,流经现马颊河流域,行水二十一年。我们今天看到的境内土丘多是这两个时期形成的,都晚于西汉。所以,“陵”字放在乐陵不免牵强。就“乐”字而言,无论是战国还是汉初,放在乐陵就更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地了。如果说只是为了体现一种美好的愿望,那么,哪里的民众不渴望“用足”?又有哪里的百姓不渴望“安乐”呢?
  至此,可以肯定,乐陵县名来自乐毅所筑“乐陵城”。“乐陵”二字的由来,不是因为“大阜曰陵,四民用足,国乃安乐”。至于究竟因何而来,不妨再回到战国窥探一二。《史记·乐毅列传》:“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可以推断,由于乐陵地处齐国北部,“乐毅城”应该是在攻齐的开始阶段即燕昭王二十八年 (公元前284年)筑立的。而选择城池的位置当然更有讲究,《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载:“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也就是说齐国与燕国以无棣沟为界。清《盐山县志》载:“无棣沟,在沧州南皮盐山庆云之南……春秋时即有此沟……无棣沟东流与鬲津枯河合入海”。此沟走向进入南皮后大体与今漳卫新河相合。乐毅伐齐,攻过界河就进入了“乐陵”地域,作为战争常识,首先应该建立“滩头阵地”,选择河岸以南临水筑城理所当然。那么,接下来就是为城取名,如果此前没有“乐陵”之名,是燕人始名的话,那么燕人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这场战争。因为是建在他国的地盘上,就要考虑彰显功绩、宣扬实力、震慑敌国的功效。彰显谁的功绩?当然是乐毅,这应该是“乐”字的由来。“乐毅”姓“yue”,“乐陵”读“laoling”,读音不同。其实,古代很多不同写法的字都是相通的,何况读音上的轻微变化。至今在山东北部、河北东北及天津一带人们仍然将韵母里面的“ue”读为“ao”,比如将“跃”读为“yao”、将“学”读成“xiao”等等,这里没有“yue”、“lao”不分的嫌疑。那么,“陵”字又作何解释呢?不妨再搬出康熙字典一看,其中有“超越,逾越。陵水经地。——《史记·秦始皇本纪》”
一项。那么,能不能这样解释,即“乐毅伐齐,陵水而城”,这应该符合当时的战争和地域背景,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地名普遍因地理、人物、事件而起的规律。因此,当推“乐陵”由“乐毅伐齐,陵水而城”而来。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推断,就像《山东通志》因字意推断一样,并没有史料相佐。不过,与《山东通志》
  相比,该推断除了 “人微言轻”以外,要合理得多啊!
  乐陵的首座城池名叫“乐陵城”,公元前284年因乐毅攻齐所筑,城址在今乐陵市西段乡张元标村漳卫新河南岸,“乐陵城”名字应当首推取“乐毅伐齐,陵水而城”之义。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乐陵县,县名援引乐毅所筑“乐陵城”而得,县城在乐陵市花园镇大顾村北,清宣统时将此城叫做“魏王城”。如要看到更为权威的解释,只好等待新的资料被发现,或者期盼史学大家、学界同仁出手相助、指点迷津了。
  □房绍良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乐陵名称新考(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 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