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君在音乐会上演出。
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百花齐放”,拉开德州的文化长卷,孟昭君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人说他是德州文化的推动者,通过他的努力,德州的那些乡土调子开始登堂入室,走上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大舞台;有人说他是流着艺术血液的企业家,通过他的探索,在山东首创了艺术馆和企业结合的模式,让德州的群众艺术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有人说他是德州文化的保护者,通过他的积极参与,让大运河上悠悠的号子得以传承,让抑扬顿挫的一勾勾从闹市唱进了国家非物质遗产的名单……
人物简介
孟昭君:1951年5月出生,1970年参加工作,曾任德州市歌舞团独唱演员、副团长。1996年调入德州市艺术馆任馆长,是研究馆员、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德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他多次成功举办独唱音乐会,并在全国和省声乐大赛中获得多个一等奖。他演唱的30多首歌曲由中央、省级电视台、电台,中国唱片社,音像公司等单位播放、出版,并获得国家政府最高奖“群星奖”。连续两届被评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德州市“十大爱才之星”,还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您多次在中央、省、市级声乐大赛中获得大奖,被圈内人认为是最有才华的歌唱家,您是如何取得这些辉煌成绩的?
孟昭君(以下简称孟):除了自身的刻苦和对艺术的喜爱,我还要感激时代赋予的机会和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艺术土壤。热爱曲艺的父母的熏陶,农闲时节的吹拉弹唱让我从小对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0年进入德州歌舞团后,我开始正式接触自己喜爱的艺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得到了正规学习声乐的机会,1975年开始,在团里领导的支持下,我到山东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校等进修,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知识基础。
朴实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孕育和积淀了德州丰厚的文化,这些成为我创作的源泉。从1970年开始,我随歌舞团走遍了德州的县市区,到过上百个村,一边体验生活,一边为老百姓演出。频繁的下乡演出给了我接触德州乡土音乐的机会,有幸听到了夏津“对花”等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歌声,这些生活感悟为我今后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上世纪80年代,我创作了第一首歌曲 《尝尝德州的大西瓜》得到了群众的喜爱。我备受鼓舞,随后创作、参与创作了《金色的琴弦》《我的三弦琴》《祖国再也离不开你》等歌曲。
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文艺界的繁荣。改革开放带来了文艺发展的春天,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讲专业、参加各项比赛,通过自己的专业和特长,为人民服务。
记者:1996年,您成为艺术馆馆长,从艺术家到领导者,您是怎么应对角色转换的?
孟:一接手群艺馆,我考虑的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投入无限的事业!当时改革开放在各地掀起了经济发展的热潮,很多人通过和市场对接、对外开放将企业做大做强了,为什么艺术不能像企业一样做大呢?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番研究和探讨,我们决定通过“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的方式发展德州的文艺事业。1997年,市群艺馆和古贝春集团联谊,建立了古贝春艺术团,市群艺馆成为全省第一家和企业联合建团的文艺单位。从此,市群艺馆的事业慢慢发展起来,先后和德棉集团、晶华集团、克代尔集团、扒鸡公司搞起了文企联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宣传了企业,一方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发展了自己,实现了多赢。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德州的大型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99年,我市举办德州中心广场第一个广场文化活动;2000年,我市承办全省青年歌手大赛;2001年,我市承办全省书画大赛;2002年,我市承办全省相声小品大赛等等。有付出就有收获,德州市中心广场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十佳广场”;“古贝春酒文化节”“德州元宵节广场民间文艺展演”被评为全省优秀文化活动品牌;古贝春艺术团、中老年艺术团等已成为全市知名团体。德州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德州文艺的名号传遍了齐鲁燕赵大地,沧州、衡水等艺术馆相关负责人或者文艺骨干都曾到我市学习交流过。
记者:对如何推动群众文化工作繁荣发展,能谈谈您的思路吗?
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省里提出要繁荣文化事业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市里结合自身实际和基础优势,把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 “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战略目标,要求全市上下要像重视经济建设那样重视文化建设,像做强经济硬实力那样做强文化软实力,这无一不昭示着,文化的春天又一次到来了。为了抓住这次机遇,我们一方面继续推荐有关县市文艺工作负责人到省里学习,一方面加强对农村社区群众文化示范点的业务技能指导,除了日常“送文化下乡”的巡回演出,还面向基层“种文化”。今年群艺馆的每个部室都深入各县市区、乡镇、街道辅导培训,建立不同门类的辅导基地,培训基层文艺骨干,每人辅导时间不少于48天,致力于打造文化活动学习的平台,让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
德州是个文化资源大市,如何张扬优秀历史文化、凸现历史人文底蕴、彰显地区个性和魅力也是我们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目的之一。为进一步发掘、传承和保护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积极配合市里的工作,搜集整理了一批充满浓郁地方特色,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民间艺术。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宁津杂技、临邑一勾勾),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下一步,我们打算通过争取多方支持,规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承办或组织相应大型比赛和活动的形式,为打造德州优秀文化品牌,弘扬德州传统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报记者 钟伟 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