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0年我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造禹西大洼开始,到1996年举办第一届德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到2001年市委、市政府动员全市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 “牛鼻子”、 “天字号”工程,再到2007年以来全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认真组织实施 “南融北接”战略,我市对外开放走过了30年的历程。
30年来,我市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加强,招商引资深入人心,对外开放硕果累累。
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抓好招商引资
30年来,全市引进了一大批投资额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集聚力强的项目,招商引资从以第二产业为主扩展到第一、第三产业,共引进各类形式的资金2000多亿元、项目3000多个。通过对外开放,我市利用外资取得突破,外商投资结构明显改善。
利用外资成效非凡。从1987年我市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到目前累计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德州投资设立企业。外商投资的领域从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精密制造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实际利用外资从1987年的47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3584万美元,增长288倍。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有外商投资企业218家,投资总额13.83亿美元,实际存量外资5.43亿美元。
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在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市利用外资逐渐突破传统的“绿地”投资模式,外资并购、境外上市、股权转让成为我市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2006年,中南集团在新加坡成功上市募集资金2300万美元,标志着我市企业境外上市工作实现零的突破。由全球500强企业美国高盛投资银行参股的皇明太阳能集团外资并购成功,这是我市首个世界500强跨国企业投资项目,共引进外资9078万美元。
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宽。皇明太阳能集团、德州世纪威能风力发电设备、格林纸业、宁津嘉诚水质净化等公司,强化了新能源、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利用外资,拓宽了我市利用外资领域,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
对外贸易从弱到强,实现了高速增长
我市外贸进出口从1990年的76万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10.4亿美元,增长1300多倍,年均增长53%。截至2007年,我市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50.2亿美元。其中,出口38.3亿美元,进口11.9亿美元。改革开放使我市的对外贸易工作从弱到强,实现了高速增长。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出口产品主要是结构比较单一的原料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到2007年底,全市已发展到21个大类、约1200多个品种出口,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已分别达到32.2%和24.5%,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出口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成效,对外贸易伙伴从欧美国家,拓展到亚太、非洲、拉美等159个国家和地区。我市对主要市场出口均保持较快增长,对新兴市场的开拓效果明显,其中对俄罗斯、中东、欧盟等市场出口近年来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出口队伍不断壮大。30年来,我市进出口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几家自营出口企业,发展到2007年拥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945家企业,出口过百万美元的企业达到113家,并培育了德棉集团、华鲁恒升、索通国际工贸、振华公司、金麒麟集团、福田药业、元济纺织等20多家出口过千万美元的重点企业,成为我市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
我市大力实施 “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市内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海外拓展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了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从1993年我市投资设立了第一家境外企业开始,现在全市 “走出去”的境外投资企业已达13家,累计投资4000万美元。走出国门,让德州的企业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工程承包领域逐步涉及到交通、建筑、水利、桥梁等多个行业。劳务输出在巩固日本、新加坡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辟加拿大、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外派劳务渠道不断拓宽。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营业额9.8亿美元。
通过三十年的对外开放,迅速膨胀了我市的经济总量,提高了全市的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利用外资增加、自营进出口绝对数迅速上升,对外开放的氛围越来越浓,外贸出口每年拉动GDP增长都在5%以上。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技术及管理,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推动了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带动了我市产业升级步伐。在引进重点项目、产业优化升级、境外上市、扩大进出口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区域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南融北接”战略,围绕建设京津地区和省会济南的产业转移基地、制造业配套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劳动力输出基地,合理制定对接规划,找准产业对接点,与两地的合作迈出了新的步伐。各种生产要素市场日益完善,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国内外客商加盟我市的经济建设,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资金、信息、技术、市场,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对改变我们传统的思想观念起了重要作用。这些都为我们今后强化措施打造经济文化高地,实现区域率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杨光艳 本报通讯员张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