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综述篇
农业发展步入“新时代”
作者:下转二版
  30年来,我市农业发展的一组统计数据十分惹眼:截至去年底,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303.9亿元,比1978年增长32倍;粮食总产552.4万吨,居全省第一位;水产养殖业从无到有,养殖面积达10万亩,实现产值7.56亿元;棉花总产460万担,实现稳定增长;蔬菜总产680万吨,产值84亿元,由品种单一、供应短缺走向品种多样、数量充足。
以工谋农,小生产和大市场有效对接
  前不久,乐陵市黄夹镇养牛大户张鹏把3头膘肥体壮的黄牛送到了三和集团牛业公司,纯赚3000多元。在乐陵,像张鹏这样依托龙头企业实现增收致富的农民有10万户以上。
  为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全市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与实践,逐步确立了 “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以产业化经营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采用 “反弹琵琶”的方式,抓农业先抓市场,抓生产先抓流通,大力推广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700家,其中,国家级企业5家、省级企业29家、市级企业170家。经营领域涵盖了粮棉油、肉蛋奶、林果菜等所有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各类生产基地410万亩,发展订单生产200万亩,建设规模养殖基地1550处,带动74.4万个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轨道,实现户均增收1000多元。
  改革开放让农产品走向市场,也让农民的思想更加解放了、生产自主权更大了、市场意识更强了。
科教兴农,要数量更要质量

  在夏津,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棉花犹如一枝花,全靠科教来当家。”近年来,该县有关部门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编写田间管理建议、施肥技术建议等科学种植知识,组织标准化专家深入棉花种植区,将农业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2008年,该县优质棉标准化种植面积发展到55万亩,棉花种植示范户达到12000户。
  30年来,全市通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赶科技大集、实施“阳光工程”等活动,大力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全市每年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专题讲座200余场次,培训农民150多万人次;逐步建立了以市级为龙头、以县级为骨干、以乡镇农技中心为基础的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我市农业生产从单纯追求数量到数量、质量并重,投资600多万元建立了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形成了以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为龙头,县市区检测站为主体,生产企业、科技示范园、生产基地等检测室为补充的检测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完成农业科研、新技术推广、农业科技重点项目210多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星火计划奖、丰收计划奖等120多项;农作物优良品种普及率98%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选育能力不断增强,现已通过省级、国家级审定品种20多个。
坚持可持续发展,新标杆确立新目标
  “以前愁鱼卖不出去,现在咱养的鱼不仅价格高还抢手,今年俺一个鱼塘就能多收入2000多元。”陵县丁庄乡仙人桥村养鱼大户石春旺说。近年来,该乡水产养殖户在县乡水产专家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实现了水产品无公害养殖,相继被省、农业部评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平均每亩单产突破2吨,亩均效益过万元。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市委、市政府也逐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相继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生态农业、保护资源环境的政策,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初具规模。
  我市以发展节约型和循环型农业为重点,积极推广集约、高效、节能技术和设施,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生活节能降耗。加快以农村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步伐,在改善农民生活的同时,每年还为他们节省逾亿元的能源费用支出。2007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8%,位居全省前列;化肥使用强度降低到386千克/公顷。
  我市逐步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整体推进的生产格局,截至目前,全市38个无公害农产品、59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产品获得国家认证,认证面积160万亩,带动基地面积400万亩;认定省级名牌农产品3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1个。
  这一切,都是我市关注生态、营造和谐的结果,是培育生态产业、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改革开放让德州这个农业大市在不断取得新成果的同时,也看到了新的发展目标,并不断调整着自己前进的步伐,在迈向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上展现出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 钟伟 本报通讯员 付振东 李炳勇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农业发展步入“新时代”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