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打造“南融”桥头堡
作者:杨德林张宏祥本报

山东金能煤炭气化有限公司一角。记者 宋维中摄


    去年以来,省委 “一体两翼”和市委 “南融北接”发展战略相继出台。齐河县顺势而为,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促进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2008年,我市的 “南融北接”战略为齐河县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他们提出做 “德州桥头堡,济南后花园”的发展口号,确立了 “融入省会、服务济南、优势互补、借力发展、互利共赢”建设省城济南 “产业配套基地、休闲旅游物流基地、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发展思路,全力发挥齐河的区位优势,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在发展理念、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各方面积极对接,全面展开融入工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今年1至10月,齐河县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5亿元,财政总收入1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5亿元,三项指标在全市均名列前茅。
谋求产业对接
  山东中油新发展储油库项目今年初开工建设,目前已基本完工。两排大型汽油罐可存储汽油10万立方米。通过便捷的高速公路网,这里的汽油每天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全省各地。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这个项目当初选择齐河就是看重了这里毗邻济南的区位优势。
  中油新发展储油库项目是齐河县利用区位优势与济南进行产业对接、错位发展的一个实例。目前,转变观念,敢当配角的发展理念在齐河干部群众当中已得到广泛共识。今年以来,该县紧紧围绕济南市的整体发展规划,以建设济南卫星城为落脚点,按照 “优势产业膨胀,一般产业配套,新兴产业错位”的发展原则,抢抓济南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嫁接改造的机遇,积极做好“利用区位优势承接项目,利用产业优势对接项目,利用环境优势吸附项目”三篇文章,主动接受济南辐射。
  在具体工作上,该县认真研究分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一体两翼城市发展战略及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紧紧盯住中央驻济企业、省直企业以及济南地区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大型经济实体,重点选择制造业、服务业、农业、金融业、城市发展和科研等项目进行主动对接。
  今年以来,齐河县新开工、在建、签约重点项目99个,总投资359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598亿元,新增利税74亿元。
打造休闲胜地
  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防凌作用的黄河北展区,是济南周边生态最原始、环境最优美、空气最清新、水质最清纯的一片处女地。区内池塘星罗棋布,拥有3.5万亩林地、5000亩生态湿地和60多公里的黄河观光带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天鹅、丹顶鹤等数十种珍稀鸟类、十余种鱼类在此栖息。
  今年国务院明确取消了北展区防洪防凌功能。齐河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迅速确立了开发北展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路,吸引济南市民来齐河休闲度假,加快文化生活领域融入济南的步伐。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齐河县编制了 《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黄河北展区旅游项目招商开发进行了一系列设计,并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立项济齐黄河公路大桥工程。
  一年来,齐河县将黄河北展区作为全县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动员全县各行各业,广泛参与招商工作。闻听黄河北展区开发的消息,浙江冠南集团、香港三寿国际有限公司、台商驻济南商会、台湾晋禾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先后派人来齐河考察。目前,投资3亿元的天心湖生态旅游景区开发项目正在编制规划,投资5.6亿元的天润温泉度假村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地质勘探和项目招标等前期工作。另外,该县建立了齐河旅游网,并与中国旅游网、山东旅游网进行链接,对全县旅游项目特别是黄河北展区旅游项目进行全方位推介。
优化投资环境
  在京福高速公路齐河出入口,抬眼就能看到一个写着 “走进齐河门,就是齐河人;进了齐河县,事事都好办”的大牌匾。这话,齐河人不仅写在了牌子上,而且让客商感受到了心里。
  招商引资,对接济南,齐河县凭的不仅仅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今年以来,齐河县以全市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坚持把打造 “诚信齐河”、 “高效政府”贯穿于环境建设的始终。全县上下牢固树立 “你投资、我服务,你发展、我保护”的理念,全力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为向客商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行政服务,该县政务服务中心挂牌成立,44个部门的316项行政审批、51项非行政审批和264项行政服务收费项目全部进入政务服务中心,借助完善的内外网络,全面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一年多来,高效办理各项业务30余万件,办结率达99%。为治理 “三乱”,该县又成立了优化发展环境委员会,公布了投诉电话,主动接受客商投诉,赢得了客商的一致好评。
  环境好,事业兴。今年以来,齐河县重大项目建设捷报频传。全县到处在开工、到处在建设、到处在发展、到处在变化,项目建设开工率、投资额度、施工进度明显提高,新客商纷至沓来,老客商增资扩产,项目建设红红火火。
  □本报记者 杨德林 张宏祥 本报通讯员 彭学山 侯刚 郑军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打造“南融”桥头堡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