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撑起农村经济“艳阳天”
作者:唐晓颖本报

文明信用户已经成为很多农民最自豪的“名片”。图为12月3日,齐河县农村信用联社大夫营分社的工作人员为祝阿镇高屯村张树军(右一)颁发“文明信用户”牌匾。 任凯摄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继续加大 “三农”资金投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如何为 “三农”提供更好的资金服务,成为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我市各级金融机构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加大对 “三农”的资金支持力度,着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是讲信用让俺快速致富了!年初俺急需资金扩大养猪规模,凭借着信用户资格,不用担保就顺利贷到了款。现在养殖的生猪存栏量达到360头,收入比去年翻了两番!”短短几句话,齐河县华店乡养殖户房金明道出了品尝信用 “甜果”后的感激之情。
  在我市,有越来越多像房金明一样的农民,正在享受着“信用户、村、镇”评定带来的实惠,靠自己的诚实守信奔向致富路。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业贷款余额达134亿元,较年初增加17.7亿元,同比增加7.8亿元,增幅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快速增长,金融支农水平进一步提高。

  建设“信用高地”做强支农品牌

  近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广泛开展“信用户、村、镇”评定活动,积极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贷款证贷款等惠农业务,力争使农村信用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推动“信用户、村、镇”评定中,人民银行德州市中心支行充分运用现有农户的信用档案,制定了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全面量化评价农户信用状况的指标体系。截至今年10月末,全市已评出信用户43.6万户、信用村3154个、信用乡镇38个,分别占全市农户、行政村、乡镇的45.5%、39%、28.2%;发放贷款证25万个,发放贷款证贷款63.7亿元,贷款证贷款余额达到43.95亿元。
  为不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我市金融部门将传统的道德约束与现代征信手段相结合,开发了包括农村信用信息监测分析系统、信用评价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三个模块的“农村信用体系管理信息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在齐河县农联社推广使用,完成了对当地8.4万户农户及个体户信息的录入。

  创新服务思路打造支农亮点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结合本地经济特点,创新服务思路,做大、做强、做细“支农”文章。
  ——建立信用联盟。在人民银行德州市中心支行的具体指导和大力协调下,禹城市注资500万元成立了山东省首家由政府注资、企业参与的中小企业信用联盟协会,开展会员企业贷款担保、资金互助、逾期代偿等业务。目前,该信用联盟已为50家中小企业担保贷款7000万元,解决了中小企业特别是农村企业融资难。
  ——开通棉花仓单质押、“公司+基地+农户”等特色贷款。各级农村信用社指定仓储点,对贷款户存入的皮棉进行检收,检收合格后开出棉花质押仓单,企业凭仓单可以在信用社按市场价格的70%办理贷款业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末,全市共累计发放棉花仓单质押贷款1.02亿元,“公司+基地+农户”贷款1.4亿元。
  ——推行“路路通”、“解后忧”等助农贷款。在平原农联社,外出打工者凭协议和劳务输出公司出具的证明,可申请最高限额1万元的“路路通”贷款,用于支付外出打工费用和家庭生产生活零星支出;“解后忧”贷款不仅为贫困大学生家庭提供优惠贷款,还为其家庭提供致富信息,帮助选项目,全力支持家庭脱贫致富。

  优化金融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处于金融生态的末梢,对整个金融生态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建设一个功能齐全、和谐有序、运作顺畅的农村金融“生态链”,对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今年年初,我市按照“抓典型、促全局”的工作思路,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确定齐河县为全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示范点。齐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出台了《德州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齐河县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的意见》,以文件形式明确了各单位、部门的任务目标,建立了政府主导、央行参谋、社会各界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和奖惩机制。同时,成立了考核小组,按月调度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展,并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效纳入年终对各部门、各乡镇的政绩考核,有效地调动了建设各方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该县农联社问卷调查显示,86.31%的农户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农户主动还款率高达90%以上。
  农村金融环境得到优化,农村资金“洼地效应”凸显。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齐河县贷款增加6.1亿元,增幅达14.7%,比全市水平高7.7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增加1.57亿元,占全市的29%,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6个百分点。截至10月末,该县贷款增量居全市各县市区首位。
  □本报记者唐晓颖 本报通讯员李振明 郑洪涛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撑起农村经济“艳阳天”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新闻视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