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天柱山一瞥。
大自然的神功鬼斧,造就了中国众多的奇山名川。也许是职业的关系,我对中国的诸多名山并不感到陌生。特别是自从脑子中印下“看了黄山不看山”的说词,对再去看其他山就没多大兴趣了。
本月初,应邀去安徽参加一场笔会,地点在安庆一带。我问,看什么呢?答曰,天柱山。我对看山已没多大热情,何况全国同名的天柱山居多,正犹豫间,朋友培禹提示道,这座山就是去年热映的电视连续剧《天仙配》的拍摄地。我对黄梅戏情有独钟,朋友的提示,激起了我亲近天柱山的兴趣。
实地来到天柱山,我才对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惊讶。天柱山位于安徽潜山县,与湖北黄冈市及江西九江市呈三角状相临,与我儿时生活的地方仅百十里路程,可我却对其知之甚少。
和天柱山旅游风景区的管理者或民众聊天,我发现这里的人们口音竟与黄冈及九江一带人的口音有几分相似,饮食习惯和文化、风俗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而有了回乡的感觉。
天柱山处于长江中下游与大别山区的结合部,被潜河、皖河夹峙,濒临长江黄金水道。天柱峰,海拔1488.4米,因其浑身石骨,上面几乎没有树木和杂草,形状如同石柱,故获现名。
那天登山时,天气出奇地好,天高云淡,山下山上的一切都轮廓清晰,作家、画家们兴致也极高。
大家随主人从佛光寺处踏着青石板,说笑着拾级而上,两边的奇石、松林景致令人悦目。我们一行人大都并不年轻,为节省体力和时间,主人特地安排我们从东大门和飞来阁处各乘了一段缆车,每段缆车20多分钟。坐在车上,极目觅景,沿途各种怪石、幽洞、松竹不时扑入视野,令人心旷神怡。主人说,这两段缆车的路程,如果靠两条腿攀登,最少需两三个小时。
下了缆车,从“象鼻石”处向上攀登,愈往上走,山道愈陡峭,景观愈丰富。大家气喘吁吁地登上“观景台”,穿过“神秘谷”,走过“天柱松”,来到“拜岳台”,眼前才豁然开朗,然而真正的天柱峰顶还离我们甚远,它孤傲地直插云天,难得使人靠近。难怪余秋雨有“寂寞天柱山”之说,王蒙有“天柱通神”之词。看来要真正触摸它,尚需更多时间。
上山不易,下山更难。从“拜岳台”换道向下走,在陡峭的峰体上要走一条狭小的“鸟道”,从上往下俯瞰,道上的人影斑驳地挪动着,那残留着的古代登山栈道,表明着这座名山的沧桑历史。
在回程的路上,我突生纳闷,中国名山大都留有古代名人的千秋题字,比如与此毗邻的湖北黄梅的南北山就留下诸如唐代人士刻下的“幽幽南山”等苍劲字句,但在登天柱山途中却难得看到古人的手迹。何故?这个疑问,直到第二天我才在天柱山下的三祖寺西侧的摩崖石刻上找到答案。李白当年在此即兴写下了“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清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的佳句。除李白外,摩崖石壁上还可依稀辨认出唐宋年代诸如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等名家留下的词句题刻。山水生发诗情。我想,大抵是天柱山太陡太险之故,古代文人骚客难得上去,故留字于山脚下。一千多年以来,奇伟的天柱山演绎出文人骚客豪放的情怀,留下千古咏叹。
□王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