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食盐的变迁
  俗话说“百味盐为先”,每餐吃着咸淡可口的饭菜,令我不禁想起30年来食盐的变迁。
  老家庆云县严务乡是出了名的盐碱地、苦水区。改革开放前,因商业不发达、经济条件差,吃盐成了大问题。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从盐碱地上“刮”下渗出的一层白色物质,简单加工做成土盐吃。这土盐味道又苦又涩,用它做菜更是难以下咽。过年的时候,好不容易买点肉,用土盐一做也不香了。最常吃的就是用土盐腌的萝卜,就着窝头,虽然还是很苦,多少感觉好一点。当时最盼望的就是跟父亲到县城卖菜,父亲总会经不住我的央求,领我去吃碗“不苦”的面条,每次我都要把面汤喝得精光。
  到上世纪80年代末,家乡改变了吃土盐的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大粒粗盐,这种盐含有不少灰色杂质,容易发潮也不好存放,经常能吃出砂粒,更不含碘,好在没了苦味。后来听说老吃这种不含碘的粗盐容易患“大脖子病”,才渐渐开始吃含碘的精盐。由于当时精盐价格相对粗盐要贵很多,家里还是两种盐交替吃了七八年。记得刚吃精盐那会儿,觉得精盐和白糖似的,又白又细,看着就觉得心里特别喜欢,饭量都见长。
  现在,人们吃盐追求的是健康、科学,讲究通过食盐补充各种微量元素,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便宜。加锌盐、补血盐、风味盐、营养盐、防龋盐等不同种类的食盐摆满了超市的货架,为了控制用量,家家户户还都用上了控盐勺。
  小小食盐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孙艳东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食盐的变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