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陵县传来好消息: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首次突破9亿公斤大关,创历史最高纪录。
在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转型过程中,陵县粮食总产“破记录”来之不易。该县县委书记李世民说:“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陵县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国民经济最基础的位置,努力探索并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针对陵县的历史性突破,我们力图通过一连串数字解读其秘诀。
农业科技实现高产高效
1亩地到底能产多少粮食?陵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粮食产业项目是最好的诠释。项目引进农业部投资300万元,区内小麦、玉米各30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2个,小麦、玉米各2万亩。经测算,今年项目区小麦、玉米平均单产分别达到497.5公斤、594.1公斤,核心示范区小麦、玉米单产分别为675公斤、900公斤。
“项目区就是农业科技集成的高地。”该县农业局局长乔瑞华说,深耕改土、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良种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等20多个良法与良种配套成龙。项目区还是农民培训的露天课堂:培训科技示范户和农民辅导员5000多人,培训县、乡技术干部150人,每村培训技术明白人10人。他们还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制定出小麦亩产600至700公斤、玉米亩产800公斤的技术操作规程,农民照图种管。
该县还率先建起10万亩的全国首家国家级优质小麦良种标准化示范区,在种植管理环节上,成立全省首家优质专用小麦协会,为农民提供供种、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统一服务。
良种良法成就粮食增产神奇。乔瑞华说,推广秸秆还田地茬好的能增产10%,地茬差的能增产30%;测土配方施肥使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亩增产粮食30至50公斤;提倡玉米晚收7到10天,每亩能增收玉米25公斤。
基础设施提高增产潜力
“如果把粮食生产比作‘船’、科技比作‘桨’,那么基础设施投入就是‘水’。‘水’涨才能‘船’高。”该县县长马俊昀说。2003年以来,该县坚持每年水利设施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农机化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
坚持以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目标、以完善排灌体系为重点,统筹兼顾排、引、蓄、补、灌,综合整治水、田、林、路,大大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农田基本建设水平。到目前,该县拥有机井1.8万眼、扬水站21座,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58万亩。
每年的农业机械化建设投入,加上近几年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760余万元。目前,陵县拥有大型农业机械1000多台套,农田深耕、精播率大大提高。该县农机局局长任来东说:“深耕深松使土壤形成小水库、小肥库,能使作物根系发达,抗倒伏;精播则苗齐苗壮,有效分蘖多,千粒重增加,精播的麦田小麦最高能增产20%。”
乔瑞华说,有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三两年内陵县粮食总产上10亿公斤台阶不是梦。
惠农政策激发种粮积极性
如何解决种粮不赚钱、农民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陵县下足了“工夫”。
10月8日,糜镇徐阁村农民徐天波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角钱的价格,卖给县面粉加工厂3000多公斤小麦。徐天波卖的是订单小麦,种子由县粮食局提供,县农业局进行技术指导。“种粮比别人省心,卖粮比别人价高。”徐天波这样概括种粮的感受。
该县粮食局引进的天津市利金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加工优质面粉以及面包、饼干、方便面等食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了2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使3万多个农户搭上了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快车。
作为粮食生产大县,陵县同样是粮食深加工大县,走出了一条依托农业发展粮食工业,以拉长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提高种粮收益的成功道路。目前,该县有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25家,形成年加工35万吨大豆、45万吨小麦、65万吨玉米的能力,分别建立小麦、玉米、大豆基地164万亩、108.6万亩、56.4万亩。
与粮食产量走势相对应的是,陵县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惠农支农政策。手拿粮食补贴存折,徐天波说:“自从有粮食补贴以来,我这个存折上的钱数就年年增加。今年我种了8亩多地,光各种补贴就有696元。”
该县农办主任邱永军说,今年,陵县共补贴小麦面积89.45万亩,兑付直补资金1252.3万元,兑付综合补贴资金6510.17万元。实施粮食补贴以来,陵县粮食种植面积年年增长,2004以来累计增加24.8万亩。
□任相国 秦国华 冯冬梅 许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