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民俗学家说,重阳节的核心文化价值是平安和谐。
敬老传统源远流长
重阳节从岁时节日演变成民俗节日,尽管各地有不同的过节习俗,但其核心文化价值始终是平安和谐,2000多年从未改变。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指出,“九”在古数中既为 “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所以它在岁时中占有重要位置。
乌丙安教授说,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西汉时期长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观景的风俗。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沿袭至今。重阳节传统习俗是登高远眺,秋高气爽之际登山,令人心旷神怡。平原之地无山可攀,人们遂吃糕纪念。 “糕”和 “高”谐音,最早取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演变为步步高升的吉祥之意。
乌丙安说,在民俗观念中,因为 “九九”与 “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给传统的民俗节日赋予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新内涵。
插茱萸祈求平安
自古以来,在我国许多地区,每到重阳节,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在头上、帽子上插上菊花,拎着盛满茱萸的袋子,成群结队地登临高处,尽情玩赏。那么,为什么要在重阳节插茱萸呢?
专家解释说,茱萸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又名“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药用植物,可治霍乱,根可杀虫,具有润肝降燥、温中下气、除湿解郁等功能,古人称其为“辟邪翁”,传说它有辟邪神功,佩戴它可以驱除各种寒热风湿邪气。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已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消灾避难,或佩戴在手臂上,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
赏菊以怡情养性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重阳佳节,莫忘赏菊。
重阳节赏菊是我国古时就有的习俗。 《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北宋开封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的盛况。
菊花,也叫黄花、九花,属菊科。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它秀美多姿,虽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
古称九月为 “菊月”,每年九月,菊花千姿百态,我国几乎每个城市的公园都要举行菊展,供人们观赏。菊花,品种繁多,五颜六色,而以黄为正,因而,我国不少地区又叫菊花为 “黄花”,称重阳节为 “黄花节”。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