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记者来到农村改革的起点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小岗村有两座 “雕塑”,一座是新扩建的大包干纪念馆,一座是村民文化广场上石雕版的邓小平语录,这两座东西相望的 “雕塑”无声地述说着改革先行者的辉煌。
站在改革30年的新起点上,小岗人在思考,应坚守什么、发展什么、突破什么,小岗怎样才能开创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这其实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共同思考。
一问:“包产到户”给中国改革带来什么?
8月下旬,记者刚走进小岗 “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家,他便撂下一句话:“大包干”的历史贡献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没有包产到户,农民就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国家就没有后来的发展!”
说话时,严俊昌把双手扬得很高,仿佛两只手想同时触摸历史和今天。
今日小岗,虽没有华西村的工业文明和街市繁华,但还是有几分“新农村”模样。这里不仅有自来水,有文化广场,有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有垃圾填埋场,有旅游场馆,有装上路灯的水泥大道和一排排新盖的两层小楼,间或还有三五辆停在路边的小轿车。
不过,村头成片的葡萄架、蘑菇大棚和玉米地提醒记者:这里依然是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
如今,当初18位摁手印“包产到户”的小岗农民中已有6位离世。在寻访当年“大包干”带头人的过程中,记者深切体会到改革成果的来之不易。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徐勇曾潜心研究“包产到户”的历史:以包产到户肇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上世纪80年代确立之前历经30年斗争,有过无数坎坷,上至中央领导、省委书记,下到基层干部、平民百姓,许多人为之付出惨痛代价,真可谓一场革命性的历史大变革!
今天人们对小岗农民冒着“杀头、坐牢”风险搞“大包干”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有两个问题不少人却并不清楚——
中国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又为什么从小岗村突破?
在“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的家,老人家对两个问题的答案就一个字:穷。
改革从农村开始,是因为农民太穷;农村改革选择从小岗突破,是因为小岗农民更穷。历史经验显示,改革往往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置于死地而后生,偶然中蕴含着必然。
回顾改革30年,许多人在思考:“包产到户”给中国发展留下什么?
从农村看,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这一重大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中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阶段,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今天,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家庭承包制仍是必守的政策“底线”。
从城市看,最先在农村推行的承包制,后来被普遍移植到企业改革中,直接推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全国改革态势。在城镇化、工业化加速的今天,无论是保障农产品供应和市场价格稳定,还是扩大消费,都需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稳农富农。
更重要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改革确立了一条基本原则,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视为判断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
近年来全球粮食危机,中国却连年丰收。农村学者毕美家感慨地说:“改革30年后,我们再看起源于小岗的家庭承包制改革,会觉得更有现实意义。”
是的,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小岗改革的“起点意义”都不会消失,改革创新的“大包干”精神永在!
二问:改革先行者能否一路领先?
小岗是改革的先行者,人们寄厚望于小岗。但发展并不一帆风顺,徘徊与困惑也一度困扰小岗人。
正如2004年从省直部门下派小岗任村支书的沈浩所说:“想不到满身光环的小岗发展了26年,还只有一条泥土路通往外界,自来水还没入户,村委会负债运行,当时人均年收入刚过2000元。唯一的资本——名气,如‘小岗’‘大包干’也被人抢注了商标。”
记者调研发现,小岗改革“先行”未能“先富”,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从历史原因看,在 “大包干”解决温饱后,错过市场门槛较低的乡镇企业 “发展机遇期”,没有完成从小农生产者到商品经营者的转变,被认为是小岗失去 “先富”机会的根源之一。
严宏昌感慨说,30年来他有两个梦:一个是已经实现的 “大包干”。另一个是始终未圆的“工业致富梦”。他先后创办6个企业,但都因种种原因未成功。
回想 “屡战屡败”的办厂经历,严宏昌叹息说: “小岗人不敢闯了,失去了当年摁手印分田到户的改革勇气。”
从乡村治理看,没有产生新型带头人的新机制,是小岗不能 “先富”的又一根源。
“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坤至今不能释怀:分田到户后,小岗村很长时间没有一次党员会和村民会能开到尾,村委会改选一度无法顺利进行。
从体制原因看,小岗其实是中国传统农区的缩影。受制于城乡二元体制束缚,发展要素处于向城市 “净流出”状态,这是发展慢的深层原因。
经济发展不外乎四要素,即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但目前在我国传统农村,四要素处于 “净流出”状态,如农民工涌入城市、土地被征用或抛荒、农村金融失血、农民技术素质低。小岗也不例外,长期以来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流,村内发展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
“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地区发展要素 ‘净流出’而能致富的!”经济学家温铁军坦言。如果不能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不能将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转变落到实处,中国传统农区的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就很难顺利推进。
三问:农村现代化路在何方?
“大包干”后,中央领导曾说过 “希望小岗敢闯”。村支书沈浩说,在全国推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小岗决心重振改革创新的 “大包干”精神。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小岗人开始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2006年,严金昌把10亩承包地租给上海一家养殖公司,用于发展种猪扩繁基地。他还接受了公司聘用,成为养殖场管理者。目前全村出租或流转规模达到600亩。
下派干部,催生小岗新的带头人,沈浩2004年从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到小岗村任村支书。
“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坤说,农村改革30年,小岗人自发摁过两次手印,第一次是1978年为搞“大包干”,第二次就是2006年为了留下挂职将到期的沈浩。面对98名小岗村民的签名信,安徽省有关部门领导感慨地说:“这么多农民主动要求将挂职干部留下,这在全省还是首例。”
在严立坤看来,沈浩代表了 “新型农村干部”。几年来,沈浩推动依法治村,虽遇阻力但没有退却;带着村民外出考察、整理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引资兴建基础设施……
村庄兼并,实施“大村庄”体制。2008年初,凤阳县决定把周边的严岗、石马两村并入小岗,成立新的小岗行政村。借“大村庄制”改革之机,新小岗实行直选,刚任小岗村党委书记不久的沈浩又当选村委会主任。
跳出了旧的生产方式和乡村治理模式后,接下来是如何在发展中寻求突破。而传统农村要发展,必须实现人才、劳动力、资金等发展要素的“回流”,怎么办?
引进大学生,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从2006年起,小岗从全国公开引进了30多名大学生。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扶持发展蘑菇大棚,已带动村民发展大棚200多亩,亩收益过万元。同时,严德友辞去乡镇公职,利用资金积累回村租地发展180亩葡萄示范园,带动村民种植葡萄600多亩。
农民自发筹建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小岗近些年经多次试验,先后成立蘑菇、葡萄等多个专业产销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主体地位。
小岗的探索证明,“承包制+合作社+互助金+农户”模式,受到村民欢迎,被一些专家认为符合国情,是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
小岗人在做“现代农业梦”的同时,也在重新编织未圆的“工业富民梦”。2007年,严宏昌的儿子严余山从上海再次回小岗创业,希望利用自己的节电设备专利技术创办新型企业。对比两次回乡办企业的感受,严余山看到了希望。
记者离开小岗时,村里正请专家作总体发展规划。目前小岗基本形成了“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共识。沈浩说:“有了长远规划和长效发展的机制,不管以后谁离职,小岗都会保持发展的连续性。”
如果说,小岗一度的困惑,也是中国农村的困惑;那么,小岗已经孕育的希望,同样也是中国广大农村的希望所在。
□新华社记者郭献文 宋振远 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