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爷俩的“粮食情”
  我父亲曾任乡粮管所所长,干了一辈子粮食工作;我弟弟顶替父亲的工作,先是任粮管所的管理员,后靠自己打拼,现在成了当地闻名的“粮管王”!
  改革开放初期,粮油购销仍然是计划经济运行模式,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吃财政饭的”都凭粮证买面、买米、买油。经济条件差、人口又多的家庭,都托人找关系将面粉、小米等“上等粮”换成玉米、高粱、地瓜干等“下等粮”,目的就是少花钱多买粮,让全家人吃饱。家庭条件好、人口少的,将“下等粮”换成“上等粮”,想方设法让全家人吃好。当时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粮积极性高,粮食年年获得丰收,但他们为卖粮所难,都指望着卖得快、价钱高。当时,父亲作为粮管所所长,在当地成了“红人”,走到哪里,几乎都有人跟着,有时县里比他大的官也找上门来托他讨换粮票。
  1982年,上级有“顶替工作”的政策,父亲就让弟弟接了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相继取消了粮油统购统销政策,市场的作用逐步显现,不管是“吃财政饭的”,还是农民,买粮卖粮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随之而来的是,粮管所门庭冷落,业务一天天萎缩,弟弟和同事没了以往的忙碌。
  经过几年的过渡,做粮食工作的不再死守乡粮管所,而是各自寻求生存之路。弟弟也干起了老本行,当起小粮贩。起初,他在村头盖起两间房,小打小闹,将就维持生计。后来,有了经验和资本,买卖像滚雪球似的越干越大。房子由原来的两小间,变成现在的十大间,还购置了地磅、传送带、装载机,仅运粮车就换了3辆。他不仅能赚钱养活自己和全家,还能安排闲散劳力就业,少的时候三四人,多的时候十几人。弟弟还买了电脑、上了网,足不出屋便知天下粮食行情,走上了现代化的粮食收购、运销的路子。
  如今,父亲经常到弟弟的粮店瞧瞧,回想起往事,越发感觉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之大。
  □尹品华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爷俩的“粮食情”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