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老支书说变化
  焦曰信,禹城市高新区南七里铺村党支部书记,现年63岁。1970年9月,年仅25岁的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38年的支书生涯,焦曰信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农村巨变。9月3日上午,笔者登门拜访了焦曰信。
  “上世纪70年代初,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为了生活,许多人去了东北谋生。那时候,社员们靠挣工分过日子,俺这支部书记和社员一样,也是挣工分,什么待遇也没有。每到过秋过麦,社员们集中在场院里,按照 ‘人七劳三’一起分粮食。”焦曰信深有感触地回忆着过去。
  “1980年到1981年这段时间,俺村开始分地,人均2亩多地。分田到户,大家积极性很高,起早贪黑往地里跑。那时候,因为农业技术不行,庄稼收入也不行,一亩小麦也就收400来斤,当时1斤小麦不到两角钱。从1982年到1984年,老百姓开始种棉花,镇上把俺村作为棉花良种繁育基地,那几年,老百姓发了棉花财。日子好起来,村里盖起了好几处砖房,黑白电视机、缝纫机等也进了农家门。俺这当支书的,上级也开始给补助了,按照完成任务情况,还给点奖励。”焦曰信说。
  “1985年以后,棉铃虫爆发,农资价格升高,棉花市场不景气。但俺村因为盐碱地多,发展养殖业有条件,俺就发动村民养牛、猪、羊等,老百姓的收入又增加了。到上世纪90年代末,俺村的养殖规模大了,养猪专业户有14个,养牛专业户20多个,大部分村民盖起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摩托车、三轮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也多了起来。俺也开始有了工资,一年三四百元钱。”焦曰信高兴地说。
  “1999年,禹城高新区成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一浪高过一浪,不到10年,高新区由当初的7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20平方公里,老百姓一亩地一年能得到2000多元补偿款,年轻人进工厂上班,每人一年也收入六七千元。俺村位置好,周围大企业多,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村民有的开门市,有的开饭店,有的跑出租,有的干建筑,现在村里光建筑队就有三四个,建筑老板一年收入能有二三十万元。2006年,城中村改造开始,俺村最近要搬到楼上去了。俺这村党支部书记的待遇也提高了。从2003年开始,禹城对村支书实行星级化管理,俺担任支书38年,已经是八星级村支书了,一年工资5000多元。”说到这里,焦曰信竖起大拇指,连夸党的政策好。
  □李风金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老支书说变化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