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一个农民的“上班梦”
  我的老家在夏津农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3个 “公家人”:一位是邻居杨大爷,他在县供销社上班;一位是村东头的宋大哥,他在县新华书店上班;还有一位是本家的滕二爷,他在公社的油厂上班。这3位 “公家人”虽然和我们同在一个村里,却和乡亲们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的衣服是平整的洋布做的,我们的衣服都是粗糙的家织布做的;他们出门骑自行车,我们出门靠两条腿;他们的腰带上挂着一大串亮晶晶的钥匙,我们的腰里多数挂着一两把钥匙,还是锈迹斑驳的。总之,他们是村里乡亲们羡慕的对象。
  那时,我只有七八岁,和宋大哥的女儿同班同桌,我非常眼热她那印着 “为人民服务”的帆布绿书包,还有那个漂亮的文具盒。因为我的书包是粗布的,没有文具盒,也没有蜡笔。有一次,我回家向母亲闹着要帆布书包、漂亮文具盒。母亲叹了口气说: “孩子,人家爸爸是上班的,你爹是种地的,等你考上大学上了班,挣了钱就什么都能买了。”那时候,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要上班挣钱。
  上班成了我的梦想。我相信在那个时代,上班不仅是我的梦想,也是村里许多人的梦想,因为那时候农民的生活太苦。可那时候要上班谈何容易!县里就那么几个工厂、几个部门,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考学几乎是离开黄土地的唯一途径,可考学又何尝不是难于蜀道!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一些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了民营企业家。我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却顺利地被一家民营企业招聘到办公室担任秘书,后来又被招聘到机关单位,实现了我的“上班梦”。
  县里成立劳务输出中心后,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到外地打工,北京、上海、深圳,甚至是韩国、新加坡、俄罗斯都有他们的身影。几年下来,这些人有的当上了企业骨干,有的回家办起了自己的企业。上了班的农民,腰包鼓了,买手机、戴首饰、骑摩托车,样样不比城里人差。
  现在,农闲季节难见到闲人,许多农民趁农闲季节到附近的工厂打工,上班再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滕兆来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农民的“上班梦”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