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毛庄村的500户群众从低矮的农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由村民变成市民。他们的生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近日走进毛庄小区居民邹新华家,亲身感受——
邹新华住的是一个两居室,屋内宽敞明亮,干净利落,沙发、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我们刚一落座,邹新华的母亲曲正兰老人便从厨房迎出来,热情地介绍起他们的新居:“原来啊,做个饭又是抱柴火又是拉风箱,还满屋子的烟,一顿饭下来,弄得人灰头土脸。现在可好了,厨房里用的都是煤气、电锅,还有抽油烟机,做出来的饭菜可口不说,还不用再受烟熏的罪了。”老人脸上绽开了花。
“俺妈的心脏一直不好,还特别怕冷怕潮,可自打搬到楼房,以前那些老毛病再也没犯过。刚搬来时,她经常一天把玻璃擦两遍,我们怕她累着,可她却说这么大岁数了还能住上这样的楼房,心里高兴。”邹新华接过老人的话茬说。
老邹家一共有6口人,3个孩子都在外地打工。2006年,该县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国土部门公开规划丈量。原来的两个旧院、3间正房,只贴了7万块钱,就换了95和110平方米的两套楼房。他和妻子、老人住一套,另外的一套留给孩子。
正说着话,老邹家的厨房里飘来阵阵菜香。
老邹抬眼看了一下手腕上的表,时针指向了6点。“要搁在1年前,现在这个点俺还在自家的地里忙活呢。”
搬到楼房后,根据人口重新划分,老邹家由原来的10亩地变成5亩地,家里的地少了,邹新华的闲暇时间就多了,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学习科技上。
“俺从破砖房住进了新楼房,都说咱成了‘城里人’,那咱的老观念也得变变了。这不,俺订了好些致富报刊,有畜牧报、养殖信息报,只要有空,俺就在家自个儿‘充电’,再没时间去打牌、喝酒了。俺今年养了14头母猪,全部在县城外新建的专业养殖小区内集中养殖,懂了科技和行情,这一年下来少说也能挣个三四万。”老邹憨厚地笑着说。
6点30分,邹新华的妻子罗洪云下班进了家门。搬到楼房后,家里的琐碎事少了,罗洪云便在家门口的建筑工地找了一份零活,一个月能挣四五百块钱。
“搬上了楼房,最大的好处就是环境好了,室内室外干净卫生,推开窗子就能闻到花香。原来一到晚上大街上就漆黑一片,道路坑坑洼洼,一擦黑俺就睡觉。现在,出门就是宽敞明亮的大马路和公园,上岁数的可以在小区里练练太极拳、扭扭秧歌,年轻的就到楼前看投影电影,可热闹呢!”罗洪云心满意足地说,“睡觉前还能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全都实现了,哈哈……”她的情绪感染了屋里的每一个人。
图为邹新华在为母亲读报刊。
□王斐 李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