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农村娃享受到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图为平原三中的学生们在进行篮球比赛。
图2:孩子们经常在学校的“话吧”里给家长汇报学习、生活情况。
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8月5日,平原县第三中学校长陈万华激动地说:“国家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越来越体现教育公平,我们平原的 ‘初中进城’工程正是本着这样的初衷。”
2004年以来,平原县本着把城乡孩子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让他们享受同等教育资源,在全县实现教育的全面公平,启动了 “初中进城”工程。就是把初中教育全部集中到县城,原乡镇中学撤并后改建成中心小学,改变农村学校布点多、投资散、条件差的状况,优化中小学布局,全面整合教育资源。目前,已实现了100%的初中生进城读书。
3年多来的探索和实践充分证明,实施 “初中进城”工程是培育新型农民从娃娃抓起的战略决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正确选择。
三大矛盾引发教育改革 一少一多,即初中生源减少与农村教育资源闲置之间的矛盾。初中生源的减少,直接造成了农村中学校舍、师资、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投资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004年,平原县共有农村中学19所,校舍闲置达到3.1万平方米。按国家规定的教师与学生1:16.5的比例计算,教师统算超编315人。
一减一增,即农村初中优秀教师相对递减与农村初中生进城就读逐年激增之间的矛盾。自1999年以来,农村乡镇中学教师流失严重,据统计,1999年到2004年期间,全县乡镇中学外流教师达到213人,且外流的大都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或优秀教师。2003年,全县农村中学教师平均年龄为42.4岁,40岁以下的教师仅占47.87%,已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致使农村学生纷纷到城区中学就读,初中生源流向城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低一高,即农村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与农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逐年提高之间的矛盾。农村优质教师外流,专任教师匮乏,直接造成农村乡镇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下降。2004年,全县农村中考平均成绩与城区中学相比少34.1分。与之对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广大农民群众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满足于本乡镇教育现状,纷纷把孩子送到外地或县城学校就读。据统计,自1999年至2004年,全县到县外中学就读的学生已达1500多人。
平原县委、县政府意识到,以上三对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加强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把初中教育全部集中到县城,这是最现实、最直接的措施。
整合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明显增强 “初中进城”工程是一项庞大、具体的系统工程。3年间,该县教育总投资达2.3亿元,其中高中扩建1.1亿元,初中学校建设1亿元,小学建设2000万元。分别按万人规模扩建了一中,新建了三中,改建了五中,撤并了设在农村的18处乡镇中学。县城5所城区中学承担全县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招生能力达到了400个教学班、2万名在校生,从而实现了全部初中学生进县城就读的目标。
该县并不是简单地将实施 “初中进城”工程局限在校址的搬迁、校舍的整合上,而是把其当成全面转变办学理念、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契机,以此全面加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他们建立完善了教育教学机制,强化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和岗位培训,有计划地开展了 “名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逐步建立和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教师梯队。自2004年以来,已先后培训骨干教师970多人。 “初中进城”工程的实施,从基础上大大提高了该县教育教学水平,改写了平原教育落后的历史。
“初中进城”工程显示强大活力 目前,该县全面完成了初中进城任务,1.8万余名初中生实现了进城读书,揭开了平原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整个基础教育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初中进城”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正逐步显现出来。
初中进城前,全县17所乡镇中学中只有5所为市级规范化学校,省级规范化学校是空白,多数学校校舍破旧、绿化美化差,学生住宿条件差。 “初中进城”工程实施后,城区5所学校教学设施全部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校园环境全部实现了 “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文化浓厚、恬静雅致”,有4所达到了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1所达到了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师资队伍配置得到全面加强,教学工作群体优势明显增强。初中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由过去的91.97%提高到现在的100%,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到了63.0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加大了教师间相互竞争,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效地提高了教科研水平,2007年,初中教师在中央、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比2004年多了50多篇。
平原县委副书记李安义认为,教育事业作为最基础的一项公共事业,政府必须加大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县,在当前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 “初中进城”工程集中办学,县里主要抓高中、初中教育,乡镇集中精力财力搞好小学建设,原有小学又改办为规范化幼儿园,使教育资源在纵向上得到整合优化,产生了1+1>2的效果:既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又有效化解了教育投入不足和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矛盾,使有限的公共财力发挥了最大效益。□金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