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武城崔氏、郑善果与玄奘
  一、垂帘听政的清官之母
  ——武城崔氏
  隋代,武城有位垂帘听政的母亲,她使儿子一生为官清廉,青史留名。她,即武城崔氏。史载,崔氏“常自纺绩夜分而寐 ”。她性节俭,靠纺织度日,从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教子方面是历史上杰出母亲的典型。
  郑善果(572—629),隋唐名臣。他才学卓著,在隋朝科考中名列第一。据地方志记载:隋代曲阜太守郑善果之母崔氏,清河东武城(今武城县)人。崔氏13岁嫁与郑善果的父亲郑诚,生善果。郑诚身为隋炀帝大将,讨尉迥,力战死于阵。善果年9岁,以父死王事,诏令袭其官爵。崔氏20岁守寡,博涉书史,性情贤明,通晓治家之道,严格教育郑善果读书做人之道理。在母亲的严教下,郑善果努力完成学业,郑善果父死王事后,拜使持节、大将军,袭爵开封县公,邑一千户。开皇初,进封武德郡公。年十四,授沂州刺史,转景州刺史,寻为鲁郡 (曲阜)太守。每当郑善果断案办公,其母崔氏便从屏风后置一床,坐视儿子所判是否公允。闻善果剖断合情入理,便大加赞扬,若有差错,则以法责之。如果不能说动儿子,自己便不吃不喝蒙被而泣。崔氏的垂帘听政,使善果为官清廉,奉法持正,所在有政绩,百姓怀之。及朝京师,炀帝以其居官俭约,莅政严明,与武威太守樊子盖并为天下第一,各赏物千件、黄金百两,再迁大理卿。政声颇佳。
  崔氏常常纺纱织布,半夜才睡。善果说:“我受封赏,官位达到三品,俸禄还算丰足,母亲为何还要如此辛劳呀?”崔氏回答说:“唉!你年纪已经不小了,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了,现在听了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你现在这些俸禄,是皇上报答你父亲为国献身的。你应当要用来供养整个家族,替你的父亲给人以恩泽。妻子儿女何能独占其利,以此求富贵呢!再说纺纱织布,本是妇人之事,上自王后下至士大夫的妻子,各人都有规定的事。如果对正事怠惰,这就是骄横放纵。我虽然不知礼道,但怎可以自毁名声呢?”郑善果从母亲的良好品质行为中受到教诲,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以清官的好名声善始善终,成为一代名臣。
二、郑善果慧眼识玄奘
  世人皆知唐僧,但对发现唐僧的隋代官员郑善果却不熟悉,他是怎样发现唐玄奘的呢?
  玄奘(602—664),即传说中唐僧的原型,俗名陈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人,生于官宦家庭。父亲陈惠,通晓儒家经书,曾在隋朝做过江陵县令。玄奘是最小的儿子,从小敏而好学,性情温厚,待人诚恳,及长,“形长七尺余,身赤白色,眉目疏朗,端严若神,美丽如画”。玄奘的二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做和尚,法名长捷。当时的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中心,而且还是佛教圣地。陈素见弟弟聪明好学,就经常带他到寺里听讲佛经。玄奘对佛学发生了浓厚兴趣,心中萌发了出家的渴望。当时,要做和尚可不是那么随便、容易的,必须经过政府有关机构的考选,获得准许,然后再进行剃度,发给度牒。
  隋大业年间,隋炀帝派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考选人才,预备剃度一批和尚。这次郑善果到洛阳,剃度的名额只有27个,可报名的却有好几百人。于是他邀请在洛阳的几位高僧一起主持考试,从中挑出合格人选。
  考试这天,13岁的陈祎情绪分外紧张。考试结果很快揭晓,陈祎榜上无名。他不服气,“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想着,就信步跑到了大理寺卿办公事的衙门口。陈祎在衙门前徘徊,盼望能碰到郑善果,正巧等到郑善果的轿子在衙门口停下来。郑善果觉得这个少年有点面熟。经陈祎解释,便想起来了,点点头,和善地问陈祎:“你要出家是吗?”陈祎回答说:“是的。我有志剃度出家,但因为根基浅薄,没有达到愿望。……我出家只是希望继承佛祖如来的事业,使佛教教义发扬光大。”
  郑善果听他有抱负、有志向,不由得点头夸奖。经面试,陈祎对答如流。郑善果和两名法师商量了一下,决定破格录用。陈祎高兴极了,立即跪下磕头。第二天,他接受剃度,披上了袈裟。陈祎长得唇红齿白,相貌堂堂,剃光头发披上袈裟后,更显得干净利落,一表人才。郑善果感慨地对同僚们说:“这个孩子风骨难得,将来必能成为佛门栋梁。可惜我年纪大了,恐怕等不到他成才的那一天了!”
  郑善果说的话,后来果然成了事实。
  从这天起,陈祎就有了一个法名——玄奘。之后,玄奘在洛阳、四川等地潜心学佛,在佛学上具有了精深的造诣。但他仍不满足,到全国各地访求名师,弄通了不少重
  要经典。但是,随着他的学问愈广
  博,疑问也就愈多。尤其是他发现
  佛教的宗派林立,教义各不相同,
  很难说哪个才是正确的,极有必要
  对于各种宗派及其理论作进一步
  的探讨。同时,他也感到佛教经典
  的译本太少了;有些译本不但文笔
  拙劣,晦涩难懂,而且错误的地方
  很多。为深入研究,弄清佛教的根
  本,玄奘认为非亲自到天竺(今印
  度)去留学不可。
  唐贞观初年,玄奘冒险西出玉门关,开始了艰险的跋涉。在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荒漠中,他饥渴劳顿,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大乘佛教发源地印度。玄奘周游西方17年,足迹所至,计128国。他虚心学习佛法,终成一代高僧。
  玄奘周游印度取经的事迹在唐代轰动一时,唐以后的文人骚客纷纷以此为据,编写成各种话本、杂剧、小说,如《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等,其中尤以明代才子吴承恩的 《西游记》最富盛名,它使唐僧(玄奘)、孙悟空、猪八戒等成为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
□季风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武城崔氏、郑善果与玄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