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陈大亮村的变迁
  今年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0周年。日前,笔者一行来到我市实行责任制最早的村庄之一——陵县郑家寨镇陈大亮村,采访了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同兴。
  今年54岁的王同兴,任村支部书记33年。回忆起30年前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
  陈大亮村在1978年以前有80户人家、320口人,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贫穷村。当时,村民住的基本都是土坯房,填不饱肚子,每年秋收后还要外出讨饭,村里的小伙也因为贫穷娶不上媳妇。1977年秋季,村里实行了小段包工,社员记工分,粮食归集体。1978年,他们在县镇领导的支持下,冒着违反已经实行了20年之久的人民公社体制的风险,秘密商讨分田单干。当年,人均种植1亩花生、1亩粮食,花生亩产175公斤,玉米亩产300公斤,原来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村民,家家户户不但填饱了肚子,还都有了余粮。到1980年前后,村民手头有了余钱,开始置办桌、椅、橱柜等家具和收音机、自行车、手表等生活“奢侈品”。
  村民陈永林有5个儿子,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他靠去集市上捡菜叶维持生活,更甭说给儿子娶媳妇了。实行责任制之后,他家分了16亩地,全部种上了棉花。当年,棉花获得大丰收,他家实现了 “粮满囤、油满缸、兜里票子鼓囊囊”的夙愿。不仅解决了温饱,还有了余粮、存款。陈永林盖上了新房,他的5个儿子也都依次娶上了媳妇。
  1988年,陈大亮村通上了电,看上了电视,全村一大半人家成了万元户。
  1998年,陈大亮村成了陵县第一个电话村。
  2005年起,村里通上了柏油路、自来水、有线电视。农民种地不但不交“皇粮国税”,还领上了补贴款,购买农用机械也能享受国家的补贴。过去,麦收得用一个月的时间,如今只需一袋烟的功夫。机械化生产解放了劳动力,如今,该村家家户户都有人外出打工,还有的农户搞起养殖、加工业,人均年收入在万元以上。
  30年弹指一挥间,陈大亮村农民生产、生活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  □任相国 秦国华 许明星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陈大亮村的变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