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宁津杂技起源与黄家镇古会


  图片说明:杂技艺人在表演转盘子杂技。□文/图宋立忠 周坤
  2005年,宁津杂技被山东省确定为首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2008年6月,宁津杂技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书》、《史记》、《述异记》以及光绪年《宁津县志》等均对冀州(宁津古属冀州)的 “蚩尤戏”、“角抵戏”作了记述。“蚩尤戏”又称 “百戏”,是古代以杂技表演为主的各种表演艺术形式的总称。角抵游戏,怡情健体,乐而不淫,据《宁津县志》记载:“人戴兽面,男为女装”表演的人“充街塞陌”,足见这种表演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也为宁津成为名副其实的“杂技之乡”奠定了基础。
  随着民间杂技艺人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杂技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更加广泛坚定的社会基础和更加大众化、平民化,艺人们迫切需要一个交流技艺、买卖道具的场所。明代宗年间中国杂技史上规模最盛大的杂技古会在杂技之乡的中心村镇——宁津县黄家镇应运而生。
  黄家镇地处宁津与河北的交界处,离县城有20多公里。黄家镇的杂技古会于每年九月初的第一个黄家镇集日(农历九月初五日)为古会开始的“黄道吉日”,会期历时一个月。且随逢五排十的集日,每五天一个高潮,至月中十五日前后是古会最盛大的时期,路途较远的杂技艺人和商贩,八月份就开始陆续从全国各地往黄家镇赶,来赶赴古会的各路杂技班子纷至沓来,充街塞陌,盛况空前:人们或相互观摩切磋技艺,交流外出演出信息;或物色演员,挑选节目,攒伙组班;或是拜师为徒,搭班学艺;或是买卖驯兽和多种演出道具……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当时,棚盖如云、锣鼓喧天,市人接踵摩肩,各种上市交易的道具分门别类,一溜长蛇阵摆出三里有余。古会兴盛时期,多达3万人,少则也有2万人。
  古会上各种道具品种繁多,演出设施一应俱全:杂技类道具有如竿、索、坛子、刀山架子、刀门子、大圈、三股子、水碗子、箜竹、蹬技座子、叨花梃子、带门子的桌椅凳等;魔术道具有彩豆、小碗、幻影、蜡台、揪子、撸模儿等;杂技武术兼用的器械有刀、枪、剑、戟、斧、钩等;各种驯兽有本地的鼠、狗、羊、蛇,南方的蟒、猴,东北的虎、熊,蒙古的马匹等;演出设施有棚圈、网子、影身、摆子、车辆、箱笼以及各种文武场面吹奏打击的乐器如锣、鼓、铙、钹、笙等。此外,还有各种演出服装戏曲行头,如刀把、旗靠、盔头、髯口、鞭子、生旦净丑的戏衣和吹打伴奏的乐器,曲艺行的鼓、弦、犁花片等。此外还交易“傀儡戏”道具等。
  黄家镇杂技古会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在买卖交易、技艺切磋、搭班插伙、拜师收徒等一切活动的交流中,都用自己的隐语——“春典”进行。“博春”、“盘道”贯穿古会的始终,给古会增加了浓郁的行业性色彩,是全国杂技界的一次大聚会,因此,杂技界流传有“不赶九月会,不算生意人”之语。实际上,黄家镇杂技古会已成为当时辐射全国的杂技活动中心,成为中国杂技活动的一个缩影。中国的杂技艺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说出自黄家镇,便被杂技艺人格外敬重。
  黄家镇杂技古会近500年长盛不衰,极大地促进了杂技艺术的不断提高,古会期间的 “千台戏”,带来了姊妹艺术的相互渗透和交流,对中国杂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杂技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宁津杂技起源与黄家镇古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6 版:旅游】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