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抗震救灾的路依旧漫长
——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要做好六件大事
作者:新华社6月17日电


  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汶川大地震发生一个多月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展开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目前,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初步得到安排,但恢复重建的任务依旧十分艰巨,摆在人们面前的许多困难,仍需要千方百计去克服。
  创造就业岗位,安置失业人员
  “我的工作岗位在哪里?”——绵竹市兴隆镇广平村农民吴家方。
  吴家方因骑着摩托车将亡妻送殡仪馆而感动了各界。逐渐走出悲痛后,他发现自己与儿子打工的工厂均因为在地震中受损而无法开工,父子俩双双失业。
  绵竹市受灾人员有51万多人,由于工业企业损失严重,大片厂房被掩盖,全市有10万多人成为 “无业人员”。
  四川是劳动力资源大省,无数受灾群众不等不靠,决心通过双手重建家园,但是,工作在哪里?耕地在哪里?
  尽快促进受灾群众就业,不仅为百姓创造重建家园的经济基础,也可以减轻地震后悲伤和失望情绪笼罩下的心理压力。
  目前,如何尽快恢复人力资源市场,搭建外出务工和本地就业两个平台,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安排就业,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5月25日,地震发生后的第13天,绵竹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在灾民集中安置点附近,搭起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帐篷,调集人力、物力、财力,推动受灾群众就业。他们还通过媒体和网络向全国发出了 “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就能帮助一位灾民重建家园”的倡议书,第二天就有230多家省外企业派人来到绵竹市招录工人。
  像绵竹一样,地震灾区想方设法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灾区工业企业正在恢复生产,对口援建单位尽量吸纳灾区劳动力就业,组织灾区群众出国务工……但是,要让灾区群众 “各得其所”,还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
  增加过渡房源,做好住房重建工作
  “花十几万元造的房子,一下就没了,要多久才能再建起自己的房子啊!”——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村一队农民魏永强。
  盛夏即将来临,对那些在简易帐篷中的受灾群众而言,及时、宜居的过渡安置房是他们更切近的等待。
  截至15日,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已安装15.26万套、正安装38800套、待安装96300套,生产地已发运56200套、待发运77800套。
  接到中央有关过渡安置房任务后,各省区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紧急部署,积极组织生产,全力以赴支援抗震救灾工作,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一些地方出现了原材料短缺、价格上涨、运输困难等新问题;而地震灾区不少地方处于山谷地带,地方狭窄,找一个可以建过渡房的地点成了大难题。
  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出台了 《关于做好汶川地震房屋倒损农户住房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帮助农民建有抗灾能力、价格适中的房屋,同时,中央财政对汶川地震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无家可归的农户重建住房,原则上按每户平均1万元的标准补助,对其他损房农户给予适当补助。
  由于活动板房数量有限,部分灾区允许农民在过渡性简易安置住房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间自由选择,这样,一方面许多受灾群众可以用货币补偿资金尽早建设永久性住房,另一方面,又可降低安置房的援建运输成本。而灾区群众也积极行动起来,从废墟上收拾建筑材料,重建家园。
  做好移民安置,鼓励重建家园
  “原来在山里的地方不能住了,但我们以后搬到哪里去?我们又不会种田。”——绵竹市天池乡农民杨绍元。
  大地震中,一些位于山区的乡镇及村庄遭受严重破坏,家园尽毁。一些群众最大的担心是:山区乡镇完全被破坏,原址重建家园已不大可能,但是他们以后搬到哪里去?生计问题如何解决?
  地震使很多山区农村已不适合人居,必须迁出,但迁入地没有土地,村民的长久生计需要研究解决;不少山区农民缺乏一技之长,就业能力薄弱。
  由于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多发,重灾区青川县3000多名群众紧急移民剑阁、元坝等县区。根据广元市的移民规定,每个移民将分发到棉衣、棉被、灶具等生活必需品,接收移民的乡镇还将给他们每人分一亩耕地和半亩林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
  绵竹市委书记蒋国华建议:这些迁出受灾群众的安置政策可参照我国的移民政策予以对待,政府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工作岗位,一方面通过短期、长期培训让他们掌握基础就业技能,为下一步的安置奠定基础。
  防范次生灾害,避免再度伤亡
  “当前四川省水利抗震救灾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震损水库、水电站、堤防等水利工程设施和堰塞湖还要经受主汛期大洪水的严峻考验。”——水利部部长陈雷。
  唐家山堰塞湖成功除险,消除了汶川大地震以来四川灾区最大的次生灾害,但绝不意味着其他次生灾害不再具有威胁,除堰塞湖外,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随着汛期和盛夏来临,防疫工作也面临挑战。
  通过水利部、武警水电部队等多方努力,四川省由于地震形成的34处堰塞湖中,目前已有12处消除险情,20处完成了工程排险任务。另外,1处正在施工、1处拟采取非工程措施。
  国土资源部在重灾县展开地震灾害排查工作,防止地震引发的大量次生地质灾害,避免再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卫生部门采取多项措施落实卫生防疫,努力建立有效统合、协调各方救灾防病力量的强有力的应急指挥以及顺畅的信息沟通体系与机制。及时建立敏感的传染病监测和暴发预警系统。着力做好受灾群众特别是集中安置受灾群众的饮水、食品和安置点的环境卫生,尽快恢复正常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等,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为孤残、孤儿、孤老提供康复保障
  “地震让很多人变成残疾人,他们以后生活怎么办?”——绵竹市天池乡农民徐加红。
  截至16日12时,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5732人 (不包括灾区病员人数),已出院79008人,仍有14094人住院,其中四川转外省市伤员仍住院8621人,共救治伤病员164.9万多人次。在这中间,有大量人员因灾致残,或者变成孤儿、孤老,康复、保障压力非常大。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强调:民政部门要具体组织实施对孤儿、孤老、残疾人员的安置、补助、心理援助和伤残康复。
  参加抗震救灾的成都军区驻滇某师日前正式启动结对帮扶 “四个一”活动,其中一项就是一名师团党委常委帮扶一个孤寡,或者孤儿、孤残和军烈属,岗位变动时,要搞好交接,由接替者继续进行帮扶,给孤寡老人送终,将孤儿帮扶到18岁。
  恢复旅游经济,加大扶持力度
  “四川省旅游业地震损失达几百亿人民币。”——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张谷。
  旅游业是四川的支柱产业,汶川大地震对四川等地的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世界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核心景区卧龙等景区受灾严重。沿龙门山地震带上的彭州银厂沟、什邡欢乐谷、安县千佛山等景区遭受毁灭性破坏。由于灾区旅游景点遭受严重破坏、公路交通短时难以恢复,加之旅游者信心受挫等原因,灾区旅游业的恢复重建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6月14日起,四川全面启动恢复乐山、凉山等13个市州旅游市场,部分启动恢复成都市旅游市场。
  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也于日前启动。尽快恢复旅游景点的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黄金旅游线路九寨沟-黄龙环线公路损毁严重,恢复旅游市场消费和投资经营者信心;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灾区重建的资金及政策扶持力度,使灾区旅游业尽快得到恢复发展,增强信心。 (新华社6月17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抗震救灾的路依旧漫长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7 版:抗震救灾特别报道】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