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作者:唐晓颖本报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5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7.0005,较前一个交易日小幅走高5个基点。这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4月 10日“破7”以后,一个月内第八次重回“7时代”。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不断变化,释放出什么经济信号?它给我市企业及百姓生活又带来怎样的影响?就此,近日记者采访了市有关部门。


成因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短短两年零十个月的时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连破8和7两个整数关口,今年5月12日,则达到了6.9820:1,创下今年第34个新高。据统计,2006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3%,2007年升值达6.9%,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幅超过了4.62%。精确的数据传递出了这样一个信息:人民币升值速度不断加快。
  “人民币升值,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中国人的钱值钱了。比如在国际市场上,原来1元人民币只能买到单位商品,人民币升值后,就能买到更多单位的商品。”我市金融专家解释说。
  据金融专家分析,近几年人民币快速升值,究其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部因素看,一是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出口商品不断增加,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二是国外直接投资进入中国,使中国的金融账户大量顺差,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外部因素看,美国经济前景不佳,为维护本国利益实行弱势美元政策,通过美元贬值让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资产缩水,而美国则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美元的弱势直接造成了人民币的升值。
  同时金融专家指出,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在6.98至7.01间持续震荡,较之今年一季度,呈现出双向波动的趋势,表明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已放缓,更体现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所遵循的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


影响 市民欢喜企业忧


  上个月人民币 “破7”的消息,让今年准备去美国留学的市民陈亚宁非常高兴,他说: “一位朋友前年去美国留学,一年学费2.5万美元,按当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20万元。今年我去留学,同样的专业,学费只需人民币17万多,省了两万多。”
  我市某旅行社工作人员说:今年到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周边国家旅游,人民币比美元更受欢迎,市民不用兑换外币,直接持人民币就可消费。如果到我国的香港、澳门地区旅游,连人民币现金都不必带,一张中国银联卡几乎能实现所有的消费需求。
  “人民币升值带给百姓生活的直接影响是积极的。它有利于促进降低市民生活成本,改善消费结构,提升消费水平。”金融专家如是说。
  但人民币升值对我市涉外经济特别是对一些出口企业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随着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降及关税的调整,我市涉汇出口企业尤其是小型民营企业,其出口订单不断下降,出口业务逐年缩减,众多企业已把内销作为经营的重点。以某食品有限公司为例,其内销比例由2005年的10%增至2007年的80%,今年更是制定了产品全部内销的计划。
  ——我市出口产品多为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自主定价能力总体不高,人民币不断升值,使企业利润受到挤压。据我市一家针织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企业出口多以美元报价、结算,合同一般是几个月甚至一年前签订,而供货时间延续一年甚至更长,今年一季度实现出口43万美元,同比减少了75万美元。
  ——企业防范汇率风险措施单一,进口动力明显不足。记者调查发现,我市大部分企业面对人民币升值,均采取迅速结汇的防范措施,而外汇贷款、金融衍生工具避险等措施使用的却很少。


应对 抓机遇迎难而上


  我市金融专家指出,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稳定,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面对人民币升值,我市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步伐。我市企业要不断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继续提升出口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以质量、品牌、管理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代替单纯的价格竞争优势。其次,要发挥好进口带动作用。将扩大进口作为促进贸易平衡的主要方面,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时机,扩大进口规模,努力增加需要的先进技术装备、重要原材料进口,淘汰落后产能。第三,要加快开发和利用金融衍生产品,提高规避汇率风险能力。汇率和外汇利率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预见的,但正确理解国家外汇管理政策,树立汇率风险意识,灵活运用有关的金融产品,特别是近年来引入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很好地锁定或规避此类风险。
  □本报记者 唐晓颖 本报通讯员 李振明 朱玉华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经济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