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光艳本报

  8名专家,8颗火热的心。夏津 “老年专家团”,用生命的余辉谱写了一曲动人赞歌。


最美莫过夕阳红


  “老年专家团”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66岁,他们多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农业科技工作者,有着丰富的组织和工作经验。
  1997年,滕茂训、张紫娟、曲善谦、李其轩、王云彩、王吉水、张广田、张培雪8名老专家组成了县农业专家义务咨询中心,免费为农民解疑释难。2001年,他们又成立了金秋种业科技部,从事抗虫棉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还对金秋农化公司经营的农药、化肥等进行药效、肥效试验。目前,他们的活动领域从义务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拓展到承担以国家抗虫棉新品种展示和省区域试验为代表的25类60大项900多个品次的科研项目,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鑫秋”系列抗虫棉优良品种。老专家们接待农民咨询5万余人次,引进推广7个抗虫棉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达200多万亩。
  说起对老专家的感激,雷集镇农民刘吉正说:“专家们给俺提供的抗病不早衰的新品种,每亩多收百十斤棉花。去年掉棉蕾严重,俺不知道是啥虫子咬的,专家说是盲椿象,用专家教给的防治方法治过后,俺家的棉花秋桃结得明显比别人家多。”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曾记得,料峭寒风中,您不顾风沙满天,年老体迈,指挥着我们严把播种质量关。曾记得,炎炎烈日里,病情已重的您,任凭汗水湿透衣裳,耐心地为农民讲解病虫害防治。”——摘自宋楼试验站技术员樊梅的 《悼念滕茂训老师》。
  藤茂训,“老年专家团”的组织者之一,省 “服务三农科技兴棉工作贡献奖”获得者。身患癌症的他还到基地培训农民、到田间估产调查、到海南培育良种,每一项工作他都是一丝不苟。在繁育良种上,他提出了 “三年两圃制”繁育体系,成倍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在新品种选育上,他勇于创新,实行杂交育种,创造变异,选育出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品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牵挂着种子的繁育状况。
  老专家王云彩的妻子是一名癌症患者,在妻子最后的日子里,王云彩仍忙碌着接待农民咨询。儿女们说:“爸爸,别出去了,俺妈的日子不多了。”可王云彩说:“你妈妈还有你们呢,农民的难题解决不了,那可是很多家庭的的大损失呀!”他只在家陪了妻子一个星期,妻子就去世了,10天后,他的身影又出现在田野里。
  这些老专家都有退休金,并不缺钱,当记者问起老人们为什么这么努力时,梅玉琢老人的话感动了我们:“钱,买不来对农民兄弟的片片深情。为农民付出,我们不求回报。”


奉献精神感动他人


  采访中,金秋种业公司总经理张友秋多次不可自抑地流下热泪:“我们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老专家们的辛勤付出,他们就像父亲对儿子一样辅助我们,对农民朋友,他们更是始终无私奉献着。”
  每次出差,张友秋有时会忘记给老婆孩子带礼物,却没有忘记给老专家们带。老专家们中有糖尿病患者,他就带来不含糖的奶粉、饼干。每次出发前,他总是再三叮嘱年轻同志要照顾好老专家的饮食。老专家李其轩查出癌症时,已离开公司一年多了,听到消息后,张友秋带着5000元钱到医院看望,感动得老人热泪纵横。
  滕茂训去世时,张友秋组织公司所有员工举行了悼念仪式,200余名员工,步行10多公里为滕茂训送葬。那一天,张友秋亲自抬着灵柩,并用自己的新车为滕茂训送行,这在当时轰动了整个夏津县。 “滕主任就像父亲一样,再好的车让自己的父亲坐,有什么不吉利可言。”张友秋的话令滕茂训的家人至今记忆犹新。
  感动于老专家们的无私奉献,张友秋始终不忘回报社会,他常为敬老院捐款捐物、为农民捐献良种、救助贫困儿童……
  □本报记者 光艳 本报通讯员 秀才 殿明 希东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今日农村】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