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了家的感觉
舒适整洁的8人间宿舍,油漆木制的单人床铺,干净卫生的食堂,供应冷热水的浴室,设计合理的厕所……这是记者在市人民医院综合楼工程建筑工地的民工宿舍区看到的情景。刚吃完饭的农民工展世翔满足地说, “在这个建筑公司干活,俺们不用睡地铺,吃地摊,看病就医也方便,真有在家的感觉。”原来,这家建筑公司不但对农民工食宿条件进行了改善,还成立了农民工医院,平日里除了救治伤员外,还定期为农民工进行免费体检。
据了解,去年3月,我市有关部门下发了第20号文件,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加大对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民工务工环境,并提出了明确统一的标准。文件下发后,我市相关部门秉公办事,对不按章办事的,一律严惩不贷。目前,我市建筑公司都对农民工务工环境进行了改善。
工作,有技术作保障
34岁的瓦工郑玉营,做梦也想不到,经过瓦工专业技术培训,他领到了全国通用的技术培训等级证和上岗证,在市人民医院综合楼工地帮工不到一年,他的月工资已近千元。郑玉营告诉记者,以前他干过搬运工,一个月工资才五六百块,下体力,工作时间也长。但拿到技术证书后,工资立马见涨,自打那以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技术是农民工收入的保障。他说:“以后要是再有技术培训我还参加,争取使自己的技术更熟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郑玉营接受的是“温暖工程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像他一样接受培训的农民工全市共有1500人,这是我市关爱农民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建筑业农民工不仅对技术充满渴望,同时有文化知识方面的需求。对此,我市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其中,市建委开展的 “关爱民工”活动,就是通过送技术、文化和法律,提高民工的素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民工李庆岐告诉记者,他已经好几年没进影院看电影了,看场电影对他来说成了一种奢望。去年夏天,由市建委组织的关爱民工电影周活动满足了他的心愿,将电影送到了民工身边。今年过年回家时,他还在自己的行李里塞进了两本 《农民工权益维护指南》,准备拿回家让他那些外出打工的老乡们也学习学习法律知识。
维权,有了稳定“靠山”
在市人民医院建筑工地上,讨薪举报热线号码随处可见,该工地有关负责人介绍,如果民工遭遇欠薪,打这个热线,市建委就会立马查办。
为了证实这一点,记者走进市建委清欠办,满墙红色的锦旗立刻映入眼帘,这些都是他们帮助农民工讨薪的见证。其中一面锦旗上写着一句朴实的话——为农民讨回民工工资,这是来自湖北孝感的农民工李胜强赠送的。据介绍,李胜强的这个案子是一个有4年历史的遗留案,因为没有用工合同,无法确认案情的真伪。他为了讨薪一直四处奔波,却得不到解决。找到清欠办时,工作人员二话没说立刻为他到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并为他解决了起诉费的问题,最终帮李胜强拿回了3500元的欠薪。
为了保护建筑业农民工利益,市建委开通了讨薪承诺热线,每个月的2号,有关领导专门受理讨薪诉讼。另外,该部门组织不定期公开集中接访活动,2007年共接收有纠纷的投诉案件135起,其中包括遗留案件11起。
建筑业农民工是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到处留下他们的足迹,洒下他们的汗水。近年来,我市努力为建筑业农民工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支点和平台,切实解决他们的难处,让他们与所有普通市民一样共同沐浴城市的春光。
近日,为了感受建筑业农民工打工生活的变化,记者走进工地,来到了他们身边——
□本报记者 刘臻 本报通讯员 刘洪涛 王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