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开展群众性书画活动是夏津的传统(资料片)
黄河故道梨花美
1月16日,市委书记雷建国在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部署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时指出 “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经济硬实力”。而区域品牌文化,集文化影响力、区域知名度于一体,是招商引资的名片、经济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夏津县立足软硬实力结合,以擦亮 “银夏津”这块金字品牌为抓手——
夏津县不靠沿海港口,缺少名胜古迹。但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棉花产业的主导地位,历史上被称作 “银夏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夏津棉花亩产量居全国之冠,总产量居全国第三名。当时新华社著名记者南振中采写的 《“银夏津”今日又生辉》在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出,使夏津在全国名噪一时。
近年来,该县着力从提高夏津的知名度、影响力入手,全力培植区域品牌文化,着力点就选择了重新叫响 “银夏津”。
弘扬文化优势擦亮品牌,把世人目光吸引过来
文化资源丰富是夏津的重要特色。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是戏剧艺术 “鲁北小调”的发源地;新民歌和剪纸艺术闻名省内外,新民歌 《四季花开》、 《王大娘喂鸡》曾被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编入“每周一歌”;当代著名艺术家贺艺民先生的剪纸篆刻艺术,被称作中国北方粗犷夸张流派的代表。夏津素有悬挂字画美化居室的习俗,因而书画艺术普及面广,业余从事书画艺术创作的人员较多。书法、绘画、篆刻、雕刻、泥塑、扎彩等艺术都达到较高艺术层次。清末民初,书法较著名的有李士奎、李毓英、刘晓山,绘画有张筑岩、任南宫等。当代作家刘真出生在夏津县太平庄。
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做好“搭文化台,扬夏津名,唱经贸戏”的文章。该县成功举办了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书画展、毛主席诞辰百年书画展、 “棉都夏津”杯书画展、两省四县书画联展、摄影作品展、集邮展等。2004年3月编印的 《夏津书画作品集》汇集了夏津籍古今书画界人士作品近200幅。特别是 “棉都夏津杯”全国楹联展,在全国新闻媒体上刊登启事,有奖征集楹联,陆续收到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地爱好者以及36个国家华人华侨寄来的18000幅楹联,使众人知道中国山东有个夏津县。夏津县盛产棉花,棉花加工规模和加工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从而促进了该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发掘特色资源擦亮品牌,把人流人气吸聚过来
擦亮 “银夏津”这块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吸引人们到夏津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自然人文景观荟萃,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那里曾是周定王五年 (公元前602年)黄河决口改道的古河道,流经夏津613年,留下了连绵起伏的沙丘、河床高地、河槽浅平洼地、决口扇形地等特殊地貌,俨然是蒙疆大沙漠在平原地区的微缩景观。其间生长着55科117属210种植物,是目前华北平原唯一保存完整的阔叶混交林。这里有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的点将台,又是明朝初年靖难之役的古战场。特别是其中广达千亩的梨园,清明时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煞是壮美,清朝文人李子登称其为 “雪海琼涛”。
对这一宝贵资源,该县人大常委会建议市、县两级加大保护、开发和利用力度。县里作出了详细的开发规划,建立森林公园建设开发指挥部,对园区现存古树逐一编号登记,明确责任,加强保护。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成为夏津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7年,来夏津旅游人次达到55万。
围绕产业优势擦亮品牌,把资金技术吸引过来
产业创品牌、企业铸品牌,为银夏津再添光彩。全县纺织产业纺织能力发展到180万纱锭,纯棉纺织规模跃居全国第二位,被省政府定为全省十大产业集群之一。以津华集团为龙头的植物油加工业,加工能力达到160万吨,每年加工全国棉籽总量的八分之一。发达面粉集团成长为全省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永乐面粉的 “永乐”商标被评为 “中国驰名商标”,银夏津之 “银”不再仅指棉花。夏津民营企业先后出现了 “鑫秋” (种业)、 “发达” (面粉)、 “宋楼” (酒业)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最近,发达、永乐、金秋3个企业的系列产品,被评为 “中国名牌产品”。
开放带动,民营推动,“德州民营看夏津”。随着夏津县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山东泉林纸业、张家港华芳集团先后落户夏津。外地企业的加盟,促进了县、乡企业的成功改制,激活了全县民营经济。2005年,夏津县9个乡镇被评为全市民营经济强乡镇;夏津县8处企业被列为全市50强企业,数量在全市各个县市区中占第一位。外界出现了“山东民营看德州、德州民营看夏津”的说法,民营经济为 “银夏津”这块品牌增加了分量。
□房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