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家庭医生”怎样才能 叫好又叫座?
  千百年来,坐堂行医一直是医生的工作模式。但从明年开始,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居民,将能在其常住地的社区内,享受到来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 “家庭医生”服务。
  普通的社区居民将拥有属于自己的 “家庭医生”,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兴奋与期待的消息。在医疗资源分配相对不太均衡的当今社会,很多人早就在不同程度上见识过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基层医院很少有人问津的现象。这种医疗格局不仅容易出现一些人花了大钱却看不好病的情况,也会因为社区基层医院的门可罗雀而造成现有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
  如今,有关方面能化被动为主动,组织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的 “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不仅能通过提供日常的健康指导来加强疾病的预防工作,防病于未然,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且也有助于进一步分流患者,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现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而使现有的医疗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这种 “家庭医生”服务制度虽好,但如果没有其他系统、配套的措施跟进,只怕也将难以落到实处。实际上,此前像四川成都等一些城市,曾推出过类似的“家庭医生”服务制度。但近日有媒体记者在跟随 “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时却发现,“家庭医生”的上门成功率还不到20%,因为目前很多社区的居民还不能接受。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不能责怪居民,也不能责怪 “家庭医生”。要知道,如今确实有那么一些人,经常打着免费服务的旗号上门推销,甚至有人以此入户抢劫。在已存在类似案例的现实格局面前,也就难免会让居民对所有上门服务人员持一种天然的怀疑、抵制态度。这就不仅需要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与加强 “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私人沟通与交流,使更多的社区居民逐渐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同时,相对更为关键与迫切的,应该还是针对 “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在实施与推广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与出现的问题,作出一个系统、合理的制度性安排。只有更多地对 “家庭医生”的来源、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作出尽可能严格与细致的制度化规范,才能有效减少和消除各种不必要的纠纷与矛盾,也才能使 “家庭医生”这一有着诸多积极现实意义的创新型制度真正叫好又叫座。
  □阮占江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家庭医生”怎样才能 叫好又叫座?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卫生与健康】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