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揽月九天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奋斗历程纪实
作者:据新华社

  2007年12月12日,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召开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
  此刻,在远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梦想的“嫦娥”正轻轻萦绕。这是中国航天器迄今到达的最高高度,更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三个辉煌灿烂的里程碑。
  从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到“中国第一幅月图”完美亮相,这项浩大的科技工程仅仅经过了3年多时间。

  把科学的理想与国家的实际技术能力最巧妙地结合起来——面对空间时代,中国航天人和科学工作者反复研究论证,提出了“中华牌”的月球探测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和美国的探月竞争空前激烈,掀起了人类第一次探月高潮。上世纪90年代,新一轮探月浪潮开始在全球涌动。
  1998年,国务院成立新的国防科工委,内设国家航天局。国防科工委成立伊始,就着手研究包括探月在内的国家航天长远规划。
  2000年11月22日,我国政府首次公布了航天白皮书,第一次提出要 “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随后,国防科工委委托航天专家孙家栋院士负责组织立项论证。
  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的工程目标越来越明确: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的基本技术;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在制定工程目标的同时,科学目标也逐步清晰:一是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二是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三是探测月壤特性;四是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这些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贯穿了一个灵魂——既要站在国际前沿,又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把科学的理想与国家的实际技术能力最巧妙地结合起来,独立研制,独立制造,独立试验,着力打造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 “中华牌”探月工程。

  启动、攻坚、决战——以“小核心,大协作”原则组建的绕月工程组织管理体系,率领千军万马三年打赢了三场 “大战”

  2004年1月23日,正是大年初二。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决策下,这一天,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按照中央 “集中精力办大事,把大事办成好事”的部署,一个崭新的绕月探测工程组织管理体系,以 “小核心、大协作”的原则迅速建立起来——
  2004年2月19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通过 《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同时给工程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嫦娥工程”。
  在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率领下,中国首次探月工程的设计、研制、生产等各个体系开始进入快节奏、高效率的 “高速运转”。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迈出了三大步——
  2004年被称为绕月探测工程的开局年,先后完成了发射场系统总体技术方案制定、测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制定、地面应用系统设计方案制定、卫星系统的方案设计和运载火箭系统的初步研究,并开始进行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
  2005年,绕月探测工程的攻坚年。这一年主要以质量可靠性为中心,全面展开初样研制与试验,进行系统间接口协调和技术攻关,工程的技术风险逐渐化解,系统间接口关系得以明确,各系统技术状态得以确定。
  2006年是绕月探测工程的决战年。嫦娥一号正样星在这一年完成总装、测试和试验。同时还完成了长征三号甲遥十四火箭的总装与测试,完成了测控、发射场和地面应用系统地面设备的研制和系统建设。总体具备了在2007年执行任务的能力。

  两个百分之一百的努力,赢得百分之一百的成功——五大系统既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每一个环节的 “零缺陷、零疑点、零故障”,确保了 “首发必成”

  千钧之任,系于根根毫发!绕月探测工程由五大系统组成,任何一个系统和环节,都关系整个工程的成败。
  卫星系统为保证轨道设计的正确性,邀请全国各地著名的同行专家,对地、月、日复杂的三体环境进行了反复的分析求解,精确设计出飞行线路。有效载荷被称为 “嫦娥的眼睛”。要绘制月球立体图像,一般要用三台相机。但运载火箭能力有限,有效载荷不能太多、太重,研制人员采用广角镜头和巧妙的光机系统设计,分出三个光路,在一台相机上取正视、前视、后视三幅二维原始数据图像,经重构形成三维立体图像。不仅简化了结构,减少了重量,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对空间环境的适应能力。
  承载运送 “嫦娥”任务的大力神——长征三号甲火箭已成功发射14次,但为了确保嫦娥一号万无一失,工程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改进和创新。
  负责发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进满足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技术要求,对塔架、高压系统、加注供气系统等都进行全面改造。
  负责测控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及多个航天测控中心、地面站和海上测量船,系统完成了总体技术设计、USB设备改造和18米新天线系统建设、卫星初样和正样阶段的星地测控对接、USB-VLBI综合测定轨试验、飞控技术协调等一系列准备工作。
  地面应用系统一切从头做起——从头组建地面应用科研队伍;从头设计论证地面应用系统总体方案,包括建立月球探测的各种数据的标准、格式;从头设计建设适应绕月探测需要的各种地面设施,并与相关系统进行联结测试。
  冲天的豪情,却须臾不忘冷静。2007年2月,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再次提出进一步深入开展设计与生产 “两个百分之百”的质量大检查——所有单机、分系统和系统总体设计进行全面复查复审,深入到研究室工程组一级,做到“百分之百”;所有产品的生产也要进行全面的复查复审,深入到车间工段一级,做到 “百分之百”……
  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劳和付出,无数的关注和支持,终于换来了一个个 “定格”的历史时刻: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从西昌成功发射,精确入轨;
  11月5日,嫦娥一号成功“牵手”月球,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
  11月7日,以准确进入200公里使命轨道为标志,嫦娥一号完成中国历史上最远的“太空长征”;
  11月26日,嫦娥一号传回的“第一幅月图”完美亮相,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
  中国首次探月的成就和辉煌,被深深地镌刻进无垠的太空。中国航天再次高高昂起的龙头,又一次向世人昭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不断创造新的起点,书写伟大复兴的篇章! (据新华社)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揽月九天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国际国内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