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来自瑞士的留学生大卫·雷柏(中)得知丰华社区有一支社区志愿者队伍专门照顾社区独居老人的情况后,加入该社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社区做些有益的事情。图为在83岁的老人李素云(右)家里,大卫与老人一起包饺子。
图2:德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丰华社区开展楼宇党建工程,每栋居民楼设一名“党建联络员”,构建了社区党建组织体系,将社区党建的触角延伸到楼栋、到户、到人。图为老党员赵德生家挂上了“共产党员之家”的牌子。
近年来,德城区紧紧围绕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探索出了一条以“新格局、新平台、新亲情”等“三新”为主要内容的和谐社区建设新路子,先后获得山东省首批“社区建设示范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现在,德城区正以坚实的步伐向着“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的目标迈进。
配套联动,构建和谐社区建设新格局
构建和谐社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配套联动,形成新机制,构建新格局。德城区把建设和谐社区列为全区七项重点工作之一,多次深入街道、社区进行调研,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和谐社区建设的对策和思路。几年来,德城区形成了 “党委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街居落实、社区主办、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和谐社区建设运行机制;构建起了“‘两房’为基础、‘干部’做保证、‘自治’为保障”的和谐社区建设新格局。前不久,在德城区东地街道办事处新建社区的新办公楼内,笔者正碰上居民王俊辉来办理户口关系。他高兴地说:“以前的居委会办公房小得可怜,如今这里宽敞明亮,感觉真不一样了。”“一间破平房,几个老大娘,一个旧皮包,装着红印章。”说起4年前的办公条件,新建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辛玉玲道出这样的顺口溜。2004年前,德城区59个社区中没有办公用房或用房不达标的就有42个,成为制约社区建设的“瓶颈”。为了彻底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德城区于2004年先后投入资金上亿元,高标准、高起点,全面建设社区办公和服务设施。他们把“两房”建设作为重点工程,集中力量,合力攻坚,在9个月时间内全面完成了42个社区的 “两房”建设任务,建成示范型社区10个、标准型社区32个,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民生为本,搭建和谐社区服务新平台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民生的大舞台。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把社区这个“家”搭建好、经营好,让社区的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社区群众,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核心。德城区坚持 “民生为本”,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社区工作的第一着力点,从“卫生网络,居家养老,社区志愿”等事关群众切身需求的事出发,搭建起了服务百姓的新平台。随着“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凸显,社区卫生服务站适时走进了社区百姓的生活,它以快捷、热情的人性化服务、便宜而实惠的价格优势得到了百姓的认可。通过改造和整合,德城区设置了5个街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0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了“一刻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同时,还为社区内孤寡老人、优抚对象、特困家庭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日前,笔者在岔河社区卫生服务站看到,6张病床上躺满了打点滴的人。陪孙子看病的程大娘说:“孩子一般有个小病就到这儿来看,比较方便,医护人员也很热情。”东地办事处岔河社区居委会书记程炳增告诉笔者:“针对社区医疗站的诊治、保健一体化,我们专门为岔河小区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去家里回访、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做到有病治病,无病预防。”前不久,他们又组织小区内50岁以上的人进行了免费健康查体,3天的时间就为400多人查了体。
老有所养,是每个社区居民的心愿。在德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丰华社区,一种没有院墙的养老院——“居家养老”,成为了该社区服务的最大亮点。丰华社区党支部书记潘玉梅解释说,“居家养老”是他们针对社区内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增多,探索出的一种社区与家庭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是对社会养老的一种有益补充。这种“居家养老”模式,主要以社区为依托,动员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组成敬老、爱老志愿者队伍,为老人们免费提供多方面的服务。现在,志愿者队伍已由开始的10多人发展到100余人。目前,丰华社区首批急需服务的15位老人已经入住“居家养老院”。 王淑兰是社区内一名空巢老人,但是她一点也不用为自己的生活担心。社区志愿者冯焕芝与王淑兰老人结成对子后,主动为老人送饭、买药、打扫卫生,给老人改善生活。
“我是光荣的社区志愿者,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扶贫济困、帮老助残,真情实意,送温暖…..”这首志愿者自己创作的《社区志愿者之歌》,道出了志愿者的自豪与心声。在东地办事处,白衣天使、光明使者、金盾服务、党员服务、子弟兵服务、花朵志愿、红领巾志愿、夕阳红志愿等2500多人组成的21支各具特色的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服务老、弱、病、残第一线。目前,德城区共有各类志愿者队伍168支,建立各类社区服务网点1200多处,从业人员有2.3万人。服务内容延伸到扶老、助残、托幼、家政、就业、信息咨询、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等10大类85个项目,服务范围拓展到全体社区居民,90%以上的社区实现了居民日常生活不出居,其中为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的福利服务率达到95%以上。
人文清风,塑造和谐社区邻里新亲情
社区是居民的归宿,如何突破钢筋水泥构筑的楼宇居家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心灵与情感之间的阻隔,建立起邻里守望、相互关爱的新型邻里亲情,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区的题中应有之义。从“邻居节”到社区文化艺术节;从楼宇党建到社区警务室,一个个爱心举措,一股股人文清风,吹遍了德城区的59个社区,塑造起了邻里之间新亲情。今年5月25日,德城区第三届 “邻居节”在新湖街道办事处启动,1000多人现场在《邻居公约》上签名。在历时7天的“邻居节”上,从形式到内容都较往年更加丰富多彩,极大地融洽了邻里关系。同时,德城区积极开展“邻里守望”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之间、老年人之间互助性服务,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区氛围。一张小小的“邻里守望”卡片上,记录了同住一个单元楼邻居的家庭信息,如遇急事,楼内其他家庭能及时联系到主人,相互之间有了照应。自今年6月份德城区推行“邻里守望卡”以来,已有360栋居民楼主动参与,使上万户居民受益。
文化是沟通心灵的使者。德城区以“社区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建立了集中活动与经常活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文化组织形式,社区群众在文化交流中得到心灵的启迪与交汇。每个社区都建有1至3支群众文化活动队伍,建立秧歌、合唱等文化队伍110多支,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和图书室遍布各个社区。从2004年德城区举办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以来,至今已举办了4届,社区文化活动一年比一年红火,参与者一年比一年多,3年共组织文艺演出70余场,参与演出的演职人员达5万余人次,带动17万社区群众积极参与。
“党建在楼宇,党员在身边”,是德城区加强党建、塑造和谐社区邻里新亲情的一项创新之举。近年来,德城区随着城区规模扩大、人口增多,党员的身份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党员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出现了“原单位管不了,社区管不着”的现象。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一种党建新模式——“楼宇党建工程”,在德城区各个社区应运而生。今年66岁的赵炳荣家住德城区北园社区67栋楼,她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老党员,如今她有了一个新职务——北园社区 “楼宇党建工程”第二小组组长。有了新职务,赵炳荣一下子忙碌起来,她告诉笔者,她居住的这片社区有十几栋楼,共有16名党员,以离退休的党员居多,也包括做个体生意的党员。以前这些党员很少参加党的活动,原因就是他们离开单位多年,有的身体又不好,而现在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参加党的组织活动了。他们这个党小组自去年7月份成立后,坚持每个月学习一次,并且每名党员都联系了帮扶对象。德城区推出“楼宇党建工程”后,对社区党员逐一登记,逐人建档立卡,详细记录党员姓名、性别、年龄、入党时间、原工作单位、现居住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实现了对党员管理的“无缝覆盖”。截至目前,德城区按照党员人数和分布情况,以一栋或相邻几栋居民楼为单位,在全区59个居住社区初步设立 “楼宇党小组”227个,每个党小组10至15人,小组内设1名党小组长,每栋居民楼设1名“党建联络员”,构建了“一栋居民楼一名党建联络员”的社区党建组织体系,将社区党建的触角延伸到楼栋、到户、到人。 □王红岩 王卫东 王新 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