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到陵县农村采访,看到的是农民们的新生活,深深感受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巨大变化……
产品上网销路宽
9月25日,糜镇寺后刘村的养牛大户刘风洲正在利用网络和天津的客户进行视频交谈。
“过去‘闭门’养牛,规模小,市场一抹黑,只能碰运气。自从上了网,信息灵了,市场广了,牛成了俺的提款机。”刘风洲谈完一单生意后高兴地告诉笔者。为便于了解市场行情,与远方的客户交流,去年,他安装上宽带网,通过在网上查找养殖信息,他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养牛方法,牛提前一个星期出栏,每头牛的价格高出100多元,他还通过在信息网上发布销售信息,每年有2000多头牛销往天津、北京等城市,而且,省去了往年出差联系业务、来往奔波送货和收款之苦。通过这张看得见,摸不着的“网”,刘风洲每年可增收10多万元。
时下,像刘风洲这样,该县通过互联网“淘金”的农民有4600多人。
不见炊烟闻饭香
9月23日,走进神头镇于文林村于景福的家时,他正在用沼渣给院里的花草上肥。“自从建了沼气池,并进行了相配套的‘一池三改’,鸡鸭牛羊都圈养了,俺的院子彻底干净了,牲畜的粪便也都成了‘宝贝’!”于景福高兴地说。
为了尽快实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该县去年争取到省财政厅60万元的“沼气入户工程”项目,每个沼气池由省财政补贴800元,市财政补贴1000元。该县首期把神头镇、边临镇等5个乡镇作为试点工程镇,对25名技术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严格了沼气施工队伍的资格审查和施工审批,并由县农业局对农户提供技术扶持,定期培训沼气池体的维护、保养等知识。今年以来,全县新建沼气池620个,另有100多个正在建设中。
以沼气开发利用为纽带,该县广大农户在庭院里积极发展“畜—沼—菜”生态农业模式,小小的农家院形成了一个个完整的绿色农业生态链,全县涌现了1000多个“生态农家”。
记日记促生产
9月10日,义渡乡南小高村村民高强在自家的花生地里发现有些花生的叶子上长了黄斑,有的已干枯脱落。他拿出去年的“生产日记”,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像高强这样记生产日记的农民,该县还有3000多人。他们把每年在种植、养殖的过程中,对庄稼、畜禽的选种、管理方法、病虫害防治和平时在电视、报刊上听到或看到的种、养、加技术及市场行情等详细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再根据市场信息指导生产销售,并做到月月对照、季季总结,从中获取经验,提高种、养、加水平。说起“生产日记”,陵城镇后寺村的“种菜能手”李建军感受颇深:“前些年种菜稀里糊涂,可没少吃亏。自前年,通过写‘生产日记’,俺总结出了一套种植大棚‘绿色’蔬菜的技术,每年增收1万元不成问题。”
□相国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