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出土酒坛看武城在汉代的制酒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正当古贝春白酒香飘四海、蜚声华夏的时候,酒厂厂长张子文接到聊城地区博物馆一位文物管理员的来信。函称:该地区高唐县华家坞村解放初曾出土过一个酒坛,上书“东阳好酒”四字,武城在西汉时曾一度改置“东阳县”,隶属高唐州……。此事引起张子文的重视,很快组织工会主席戚万周、摄影师吕文华和做文字宣传工作的我,一行三人乘专车外出考察。我们根据来信中提供的线索,先到高唐县城东南十八里外的华家坞村了解当事人,又到高唐县文化馆查阅高唐州志,再赴聊城地区博物馆寻谢来信人,并一睹酒坛。不巧,酒坛被定为山东省二级保护文物,送交省博物馆搞展览去了。于是,我们辗转济南,从省文展馆大厅内隔着玻璃看了书有“东阳好酒”四个大字的大陶瓷酒坛。吕文华还趁讲解员不注意,偷偷拍回了两张照片。酒坛为陶瓷器,高50公分,小坛口,肚大腰圆,可容白酒45斤,坛色为米黄地,所绘花纹为紫黑色,线条简捷、明快、流畅,围绕坛口“东阳好酒”四个大字,繁体行书,挺劲洒脱,神驰笔酣。看来,酒名是以地名而取之,“好酒”二字比起当今 “佳酿”、“老窖”之称谓,似欠含蓄,然而,既然敢于直呼“好酒”,足见当时武城人的自信和产品质量的上乘。从酒坛出土原址高唐县华家坞的历史看,几百户的庄子,多是“华”姓。西汉末年,曹操的谋士华歆、尚书郎华峤,皆为华家坞人。“华”姓是当时方圆几百里的宦门昌族。华峤晚年隐居故里,撰著《后汉书》,即惯饮驰名于世的东阳好酒。高唐州志中有“峤,性嗜酒,率常沉醉”的记载。张子文厂长深谙“东阳好酒”瓷坛的历史价值和酒文化意义,后来不惜人力财力,几经周折,终于从聊城地区博物馆借出珍品,派专车专人精心运往全国文物复制水平最高的北京历史博物馆,一次复制了两个真伪难辨的酒坛。复制品至今还保存在古贝春酒文化馆内。
说来凑巧,当汉代“东阳好酒”瓷坛发现、考察、复制之时,也正是武城酒厂从贵州茅台酒厂请来名师,完全采用茅台酒的原料和工艺酿制当代国酒--茅台之日。给武城茅台起个什么酒名?当时众说纷纭,最后还是张子文一棰子定音——“东阳好酒”。价钱超过“古贝春”几倍,市场供不应求。后来“东阳”与江苏一酒名注册犯忌,便更名“古贝茅酒”,后“茅”字又与贵州茅台犯忌,再改为 “古贝元酒”,名至今日。
董仲舒与“东阳好酒” 西汉时期,武城县曾更制为东阳县。县城包括今河北省故城县和景县南部。县城驻址建在今武城县甲马营一带。当时,东阳县北部出了个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为汉武帝的安邦治国、大业中兴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今在我国的思想、文化、学术、理论界大名鼎鼎,无人不晓。
董仲舒出生于公元前179年。少年读书时,聪慧超群,过目成诵,且勤奋好学,潜心研究经典。三十岁即成为经学博士。官府多次遴选他出仕做官,他都婉言谢绝。为此,家中为他不能“光宗耀祖”有怨言,社会上也对他甘心做 “孩子王”不理解。然而,他鄙视世俗,坚持“惟其贤不惟其官,荣其德不荣其势”,一直津津乐道、发愤忘食地走着他精通儒学、兴学育人的道路。他曾在东阳县十里长村设帷授徒十多年,传播儒家 “四书”、“五经”。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他放下帷幕讲读孔子的名著《春秋》,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抑扬顿挫,引人入胜,四外八乡的学生成群结队前来听课。学堂里容不下,就在院外听。因为学生太多,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只有从学长那儿辗转接受到他的学问。有些学生甚至从未见过老师的面,就学到了很多知识。董仲舒主张 “教学相长”,使学、教、著三者融为一体。他白天授课,夜晚读书、写论著。天天都是闻鸡起舞,宵衣旰食。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彻夜不眠。他平时疏财重文,不置家产,不理俗务,成天埋头于书斋之中,曾“三年不窥园”,专心治学。他进退举止,不合乎儒家礼法的绝不去做。因此,学生都非常尊敬他,效法他。有一个学生叫吕亦良,因对老师崇信有加,连名字也改为吕步舒了。一次,董仲舒和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交谈学问,两人有探讨,有询问,有质疑,有答辩,时而滔滔不绝,时而陷入沉思,又时而搬书阅卷,从夜幕降临直谈到夜深四更,仍兴致勃勃,话犹未尽。学生唯恐老师疲劳过度,影响身体和讲学,就劝老师休息。不料,学生一开口,董仲舒以为吕步舒困了,就说:“怎么,顶不住啦?”他用手往床下一指,“这里有好东西。少用提神,多饮催眠,过量则伤身误事。”吕步舒顺着老师的手望过去,原来床下放了一个陶瓷酒坛,上书“东阳好酒”四个大字,不禁吃了一惊,两眼愣愣地望着他这位白皙、高条、斯文、廉直的儒学导师,不知说什么好。因为他与其他弟子一样,从来不以为老师是个饮酒的人,更无人知晓老师床下还放着这坛东阳名酒。还是老师看出了学生的心思,边用酒提取酒,边曰:“孔夫子也是会饮酒的。但他老人家饮酒有节,能引酒利身,以酒益智,这是难能可贵的。他的学问似海,他的著作博大精深,从这一角度看,酒对他助了一臂之力。在这一点上,我照样是他的忠实信徒……”董仲舒端樽饮酒,同时让吕步舒端另一樽。学生说从来未学过饮酒,因为不知道老师会饮酒。董仲舒曰:“不饮亦罢,你尚年轻。我饮酒都是在夜里为探究学问,一则解除疲劳,提神助兴,使学而不倦,文思泉涌;二则作速催眠,以利再战……孔老夫子在《论语》中对饮酒是怎样教诲的,你说说看。”吕答:“唯酒无量,不及乱。”“对对对,喝酒从来是不限量的,因为人们的酒量大小不一。但是,读书务求甚解,饮酒最喜微酡,酒醉切不可取。酒后醉乱失态,或哭,或笑,或昏迷,或骚闹,均为无德。小则伤身害命,大则误国败家……”说着,董仲舒饮一口酒,让学生继续论谈见地。
高步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