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探秘“希森模式”
  秸秆养牛——牛粪和屠宰废水制沼气——沼气发电——沼基养蚯蚓——蚯蚓做保健品——蚯蚓粪做农作物肥料——农作物秸秆再养牛,整个生物循环链条环环相扣,逐级利用,效益巨增,且完全实现了零排放。近日,在乐陵市希森三和集团采访,记者切身感受到了“循环经济”所带来的魅力。
  集团办公室主任宋兴俊告诉记者,希森三和集团有限公司有8个子公司,是一家集鲁西黄牛的养殖繁育、屠宰加工、生物制品、蚯蚓养殖加工、饲料肥料加工、再生资源利用、生态养殖、餐饮娱乐、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省级环保型农业产业化先进龙头企业。
  公司从一开始就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而支持整个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则是一条条产业链。这些产业链在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将大批的废水、废气、废料变废为宝,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该公司的创新实践,为发展环保循环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出了一条新路。他们的资源重复利用和节能增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有关专家称为“希森模式”。
  秸秆——养牛
  目前农村秸秆资源丰富,但利用率极低,很多秸秆被丢弃在田间地头,绝大多数被烧掉烂掉,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希森三和集团通过“公司带农户”的模式,组织农户利用玉米秸秆饲养鲁西黄牛。公司收购农户的玉米秸秆进行青贮,再利用青贮玉米秸秆对收购的农户的架子牛进行集中育肥。既充分利用了秸秆,节约了粮食,消除了污染,又可使卖秸秆农民每亩增收150元至200元。
牛粪、屠宰废弃物——沼气
  规模化养殖产生的大量粪便的处理,一直是困扰畜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希森三和集团投资600万元建成了一座技术上国内领先的沼气发电厂,可日处理5000头牛的粪便,每天产生沼气3000立方米,可供70个百户村的村民使用;发电量可满足本公司的用电需求,年可实现经济效益110万元。
  沼渣——食用菌
  发酵产生的沼渣如果直接排放同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何将这种污染降到最低?
  三和集团通过仔细论证,发现沼渣养殖蘑菇既是解决污染又是充分利用资源的产业,而且技术难度低,适合大面积推广。目前,集团试验性建设蘑菇养殖大棚两个,试验表明,沼渣因为经过厌氧发酵的过程,所以种植出的蘑菇营养更加丰富,口味更加独特。
沼渣、蘑菇——蚯蚓
  同时,技术人员还发现,沼渣和蘑菇的培养基因为没有被完全分解,特别适用于蚯蚓的饲养。蚯蚓是一种软体多汁、蛋白含量达70%的腐生性动物,既可入药,又可作为绝佳的蛋白添加饲料。
  集团利用沼渣和蘑菇培养基资源,建立起亚洲最大的蚯蚓养殖示范基地。每亩蚯蚓的产量可达3吨,收入2万多元。每头牛一年产生5吨牛粪,可养殖150公斤蚯蚓,获利1500元;产生蚯蚓粪3吨,用做饲料或复合肥,获利900元。
  蚯蚓粪、沼液——肥料
  沼渣和蘑菇的培养基经过蚯蚓的分解,成为无臭无味、养分均衡的蚯蚓粪,而蚯蚓粪是极好的有机肥加工原料。同时产生沼气剩余的沼液也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如果直接排放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集团投资兴建了生物有机肥料公司,生产高档有机肥料,用于花卉、蔬菜等的种植。目前,公司年产有机肥料7000吨。
  牛副产品——深加工
  牛副产品深加工项目,是整个产业链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最高的环节。在牛的副产品中可以开发出凝血酶、肝素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牛血清白蛋白等数十种医药产品,仅这一环节就可以使每头牛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
  一般屠宰加工企业牛血都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由于牛血的特殊性,自然处理难度很大,会造成对水体等面源的污染。集团本着资源充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的理念,投资兴建的生物制品项目已经进入中试阶段。
  通过农副产品的循环利用和多环节增值,集团饲养加工1头牛,可产生3头牛的效益,1头牛获利由过去的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6000元。按集团设计年生产加工15万头的能力计算,每年可创造效益9亿元。
  经过科学论证,集团计划到2010年,年存栏肉牛1万头的育肥场达到5个,存栏量达到5万头,年出栏量达到15万头,年屠宰量达到15万头;带动乐陵市存栏鲁西黄牛达到40万头,年消耗秸秆200万吨;沼气发电工程达到5个,蚯蚓养殖面积扩大到2000亩,生物制品项目转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集团年销售收入可达40亿元,年利润实现8亿元。□本报记者 宋延涛 本报通讯员 李元海 张瑞芳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探秘“希森模式”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