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义乌何以创造奇迹

  昔日土地贫瘠的穷县,如今被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12位——
  地处浙江中部的义乌,在我们看来一点也不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既不靠海也不沿边,没有任何资源和区位优势。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资源贫乏、远离都市的内陆小城,今天却正在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性商贸城市。现在的义乌,拥有5.8万个摊位、2.5万家工业企业,以全球最低的价格向世界提供着42万种商品;每天接待客商20万人,1000多个集装箱从这里运往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义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2.06亿元,财政总收入44.9亿元,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从2002年的第20位跃居2005年的第12位。
  是什么让义乌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敢为人先,始终抢占发展先机

  今年已经67岁的冯爱倩在义乌是个名人,义乌小商品市场能有今天,有她的一份功劳。
  1982年,进城摆摊谋生的冯爱倩在多次被当作 “投机倒把”分子遭受打击之后,愤怒地冲进了当时的县委书记谢高华的办公室: “为什么不让老百姓摆地摊?”正是她的这句责问,让义乌县委在当年做出了 “四个允许”的决定: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市市场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而这在当时意味着冒天下之大不韪。
  然而,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让义乌人抢占了发展的先机。 “四个允许”以及稍后 “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提出以后,义乌这个三面环山的穷县的市场交易额像发酵一样飞速膨胀,从1980年的39万元上升到1983年的1444万元。而从1982年到2006年,义乌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年均增幅分别达到了24%、25%、36%。当初的一次大胆决策,让这个只有两三条小街、城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城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仔细梳理一下义乌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义乌的核心竞争力,是面对现实的持续创新能力;义乌市场的二十多年,是不断创新的二十多年。他们的小商品市场正是在这样敢为人先的创新中不断发展完善。
  从1982年的马路市场开始,义乌小商品城先后经历了8次搬迁、11次扩建,昔日排水沟上的马路市场变成了今天的大型现代化商场,自动扶梯、中央空调、休闲中庭;传统的现金、现货、现场交易为主的批发市场,也变成了今天以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为主的小商品展示、交易、信息中心。义乌市场始终做到了先人一步,在不断扩张提升中,保持着自己的竞争优势。
  “义乌也曾遭遇险情。”义乌小商品城党委副书记蒋跃进告诉我们,仅仅在6年前,小商品市场内的绝大多数商户还只知道现场、现金、现货交易,不懂外贸业务,不了解电子商务。而此时,国内批发市场层出不穷,连锁集团与大型商场不断扩张,内销市场被蚕食,义乌的市场成交额一度徘徊不前。当时有专家断言,进行 “三现”交易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将难以为继, “8年内面临解体的危险”。但专家的判断错了。面对现实,义乌人在思考:小商品市场只做内贸生意,能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电子商务兴起,分流了部分 “三现交易”,为什么自己不能转变交易方式,抢占市场先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再一次帮了义乌人的大忙。2002年底,义乌市委、市政府果断做出了 “推动市场转型升级,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决策。
  围绕市场转型升级,义乌小商品城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中国小商品城数字城网站,目前已经把5万多个商位搬进了互联网,日点击率超过10万人次;而由国际商贸城引进的网络立体商城则更新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复杂的数字技术,将真实的商城、店面及产品以三维立体方式在互联网上展示出来。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使得义乌小商品市场摆脱了单纯的 “三现”交易的束缚,重新赢得了竞争主动,现在的义乌市场里,开展电子商务的摊位超过了60%。
  围绕市场国际化,义乌好戏连台:引进发展国际采购商,开辟韩国馆以及台湾馆、香港精品馆,举办义博会等系列展览会,培训外贸人才,组织出国参展……效果立竿见影: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国际商贸城,90%以上的商位都经营外贸业务,联合国难民署、家乐福亚洲总部信息采购中心,都在义务设立了分支机构。今天,义乌60%以上的商品出口,来自欧美的订单份额显著增加,美国已经取代中东、俄罗斯,成为小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义乌的市场不但没有散,而且具有了世界影响力:被业界誉为“中国的道琼斯指数”的 “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去年10月正式向全世界发布,此举预示着义乌小商品市场已具备了影响全球小商品价格走势的力量。

“市场官办”,政府有形之手打造商务洼地

  在淌金流银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一个9平方米的商位一年的租金是多少钱?
  小商品城工商分局副局长楼斌告诉我们:有两个价格。一个是市场价,商户之间私下转让的费用,一年的租金最低六七万元,高的要10万元;另一个是政府价,一年的租金只收1万元。如此巨大的差价,体现的是义乌市场运营中一以贯之的低成本竞争战略,而保证这一战略得以有效实施的,是义乌 “市场官办”的独特运作机制。
  在我们的概念中,市场就应该是 “市场化”运作。但在义乌,主要的市场都是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国际商贸城市场群、宾王市场群、篁园市场群……几乎所有最主要的核心市场,其产权都属于义乌政府控股的 “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个政府控股的公司,一直掌控着市场商位和货运物流基地的产权。
  “对于义乌来说,市场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义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滨说,只有在政府的掌控之下,这种资源才能为义乌创造最大的效益。一方面,政府牢牢掌握着市场建设和发展的主动权,积极实施市场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市场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整合各类市场资源,避免了市场之间的恶意竞争,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正是在政府的这种积极干预下,义乌小商品城市场先后经历了8次搬迁、11次扩建,越来越兴旺。市场形态由群众自发性质,发展到 “划行归市”的规范化发展、成立股份制集团公司进行规模发展和今天走向国际化的会展经济。另一方面,政府牢牢控制着市场摊位的定价机制,坚持实施低成本战略,创造低成本经营的平台。长期以来,看好义乌办市场的前景,许多老板要来圈地再建几个小商品市场,或是要求 “吃下”已有的市场和联托运基地。面对投资者开出的一张张巨额支票,义乌市坚持通过国有控股公司掌控着市场和联托运基地的规划建设管理的主导权,其中就包括摊位的租金定价权。“如果政府不控制,商位租赁价格、物流基地使用价格都会炒到天上去。这样,商户跑了、人气散了,发展的机遇也会失去。”胡滨说。
  义乌政府的有形之手,还体现在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上。走进国际商贸城,第一眼看到的是大厅中间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 “重合同、守信用”市场的牌匾,领着我们参观的小商品城党委副书记蒋跃进一个劲地给我们强调:“我们是全国第一家获得这个称号的市场。”看得出来,义乌人对 “信用”这个品牌看得很重。但曾经的义乌市场,一度在国际上的 “名声”并不怎么好听,当时,美国流传着一种说法:美国的假货90%来自中国,其中60%来自义乌。这个说法肯定不客观,但义乌人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近年来,义乌市委、市政府不断深化 “信用义乌”建设,多渠道提高市场经营者素质:他们建成了全国第一家个体工商业者学校,对市场经营者进行免费培训,一切费用完全由政府买单,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开办了12期,培训经营者2.37万名。同时,针对小商品市场的特点,建成了完整的信用评价体系,投巨资开发了全国第一套市场专用的信用查询系统,这个系统里收集了所有经营户的信息以及经营户的1.3万余个商标。现在,你想知道哪个经营户的信用情况,只需要输入他的摊位号或者产品信息,该业户的信用情况、受表彰奖励情况、纳税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情况,一切都能在几秒钟内显现在电脑屏幕上。

  贸工联动, “义乌制造”成为市场活力的源泉

  楼恒正现在是一个拥有6家企业的企业家,而在10年前他还只是义乌市场一个普普通通的经营户,靠着代理双汇火腿肠,他完成了自己最原始的资本积累。1999年,他投资兴办了第一家企业:浙江金太阳食品有限公司,不想,自此一发不可收拾,7年间先后创办了6家企业。
  楼恒正的发展轨迹是义乌 “贸工联动”战略的一个缩影。在义乌,众多小商品市场的经营户,凭着闯荡商海积累起来的市场信息、销售网络,在政府的引导下驾轻就熟地进入了与市场密切关联的行业。
  “拉链大王”陶海弟,最初在市场摆摊卖别人的拉链。如今,他创办的浙江伟海拉链集团是世界最大的拉链生产企业,年产拉链可绕赤道200圈,而义乌的拉链产量占到了全国的50%。
  “袜子大王”翁荣弟,从当初自深圳几箱几箱地贩运袜子,到投身袜子生产,今天,他和他的同行已经把义乌打造成了世界袜业的先进生产基地,“浪莎”、“梦娜”成为享誉全国的著名品牌。
  还有占世界生产总量40%的电子钟表,占全国70%的饰品,占全国50%的胶带,国内最大的清洁球、织带、易拉罐生产企业……目前, “义乌制造”已经形成了针织袜业、文体用品等20多个特色优势产业,并创下了多个 “中国第一”乃至 “世界第一”。
  商贸业的持久繁荣,需要产业的坚强支撑。早在1993年,义乌就提出了 “以商促工、工贸联动”的发展战略,政府引导民营企业家和经商户利用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向工业发展,以商促工、以商引工、工商联动,发挥 “销地产”的优势,积极发展市场关联度大的产品,推动市场与产业、城市联动发展,形成了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两者双向互动、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局面。目前,全市已经培育起了2.5万家工业企业,产品涉及36个行业,产生了针织袜业、服装、饰品、工艺品等16个产业集群,形成了与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构筑了“小商品、大世界,小企业、大集群,小产业、大市场”的工业发展格局,推动小商品市场进一步向小商品流通中心、制造中心、研发中心发展。
  为实施贸工联动战略,义乌市按照 “一体两翼” (以商贸服务业为主的主城区,以加工业为主的两个副城区)的构想,开发建设了西南和东北各100平方公里的两大产业带,设立起服装、饰品、拉链、毛纺、彩印包装等10多个专业园区,促进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单单发展制造业还不够,要增强竞争力,就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义乌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王晓萍说,以袜业为例,目前,义乌市场上到处可见以玉米纤维袜、大豆蛋白纤维袜、牛奶蛋白纤维袜、甲壳质纤维袜为代表的“高科技袜子”,原来只卖几元钱的袜子,今天能卖到300多元。
  产业集群支撑起了繁荣的市场。从以前的 “买天下货,卖天下货”到如今的 “小商品,义乌造”, “义乌制造”在小商品市场的份额逐年加大。目前,义乌市场经营的28大类40多万种小商品中,大约有30%为义乌本地生产制造。与地产商品比重越来越大相对应的,是义乌市场的小商品价格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市场经营大户程天官告诉我们,由于义乌市场里的商品价格优势越来越明显,以前好多在广东进货的客商都被吸引到义乌。贸工联动还进一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随着会展业、物流业、金融业、购物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义乌产业结构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2006年,义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46.151.2。有关专家认为,义乌三次产业的转变表明,义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提高了,义乌已经进入了向现代服务经济时代迈进的优化提升期。
                探江浙率先发展之源 谋德州奋力崛起之路
                     嘉善义乌看发展·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记者 尹滨 孔瑗 本报通讯员 孙伟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义乌何以创造奇迹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