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江阴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企业虽然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但政府并不是无所作为,特别是市场体制还不完备的情况下,企业要上市融资,尽快做强做大,还必须依靠政府强力推动。江阴市做出了成功探索———
  6月1日,记者在江阴采访,正好遇到在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的德州老乡张庭泽。他介绍说,局里正在搞一项调研:论证明年把每月75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900元的可行性。此时,江阴市委、市政府正在探索城乡统筹新途径——让全市农民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全面提高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险水平,完善保障体系。为此,市镇财政将投入80亿元资金!如此大手笔、大投入,没有强大的财力是根本不可能的。
  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的江阴市人口只有120万,2006年完成GDP980亿元,人均1万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5亿元。在江苏省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后,又在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荣膺榜首,还被评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魅力城市等50多个全国性荣誉称号。
  江阴市之所以有如此实力,完全是因为拥有强大的企业群体。当地同志介绍说,江阴历史上是著名的军事重镇,素有“江海门户”之称,电影《渡江侦察记》就是在这里拍摄的。江阴也曾是个农业大县,上世纪70年代还多是砂石路,国家投入很少。但改革开放以来,江阴抓住了几次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乡办、村办企业,承接浦东新区的产业转移,善于资本经营,使工业得以迅速发展。目前,江阴拥有9家企业跻身 “中国企业500强”,8家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现在培育上市公司20家,被称为“华夏A股第一县”。占全国千分之一人口的江阴人,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创造出超过全国千分之四的GDP。江阴经济的快速发展,被新闻界、理论界称之为“江阴现象”。小地方为何能冒出如此多的 “参天大树”?作为有形之手的政府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江阴市的决策者认为,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主体,做大做强企业应当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和企业自身的动力,但在目前各种生产要素流动性不强,条块之间利益复杂的情况下,还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环境,才推动了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志向多大,事业才能多大。企业需要激励成长


  就在记者到江阴采访的前一天,该市的第二批重点企业老总和部门负责人刚从新加坡培训回来。
  江阴市委宣传部的杨建忠介绍说,政府已经连续5年组织重点企业集团老总赴海尔、宝钢、华为、长虹、万向等国内知名企业学习考察,并组织他们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培训学习。
  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帮助企业家们开阔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和现代理念,确立新的发展定位,增添了企业的危机感。许多企业老总考察回来后确定了“总量超百亿、江苏50强、中国500强”的奋斗目标,以期成为能左右国际市场的行业龙头。江苏华宏实业集团董事长胡士勇说:“要么不做,要做就做行业老大!”
  华宏实业集团是1988年从一个村办焊接厂起家的。当时一张执照,几条政策,其他几乎一无所有。胡士勇带领着几个人凑了几千块钱就开始了漫漫创业路。胡士勇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低头,他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步走来。如今,江阴华宏实业集团成了液压机械、化纤等多行业、宽领域的重要生产基地。华宏的液压打包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出口市场占有率占15%以上。而年产30万吨高质量化纤的生产能力,让华宏昂首挺进了同行业全国十强。华宏实业集团去年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今年的目标是90亿元。
  对不同企业,江阴市分类指导,实施目标赶超战略。对18家重点集团、20家优势企业、50家成长型企业逐个帮助引导他们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规划,以目标鼓劲增压,以目标激发斗志,努力形成重点企业集团一马当先、中小企业万马奔腾的竞相赶超的竞赛局面。江阴市对各重点企业集团的发展目标按年度分解,一年一细化。根据企业发展情况,每年一次进行星级企业排名,对上述企业筛选调整,及时淘汰和增补,形成动态的筛选调整机制。在去年有8家企业总量超百亿元的基础上,他们计划到2008年有16家企业实现超百亿目标。
  记者点评:江阴今天的“巨无霸”企业多是从乡办、村办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础并不是很强,很多企业家还是农民出身。但他们谦虚、刻苦、善于学习,能够很快接受先进的理念,先后出了40多个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的“单打冠军”。德州很多企业基础不错,也有一批在国内市场叫得响的产品,但缺乏江阴人“敢攀登、争一流”的精气神儿,所以小步慢走。只有树立“好了还要好,大了还要大”的雄心壮志,德州企业才会有大的突破。

  强力托起 “江阴板块”,让“关键的少数”撑大局

  江阴人认为,重点企业发展得如何,直接决定着江阴经济的竞争力,决定着江阴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是“关键的少数”。江阴各级都把扶大扶强、支持重点企业发展作为一项突出的战略任务,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工作合力,竭尽全力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条件。
  首先是用足政策资源。尽可能为重点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特别是在支持企业资产重组、科技进步上,制定一系列具体的优惠激励政策。市财政逐年增加科技经费的投入,去年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3%,市财政还每年安排2亿多元,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市各有关职能部门都为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办实事,解难事,执行好各项支持企业做强做大的政策。
  其次是做好指导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最大的责任就是服务,最大的作为也是服务。企业在膨胀规模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瓶颈的制约。为此,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江阴就充分研究国家政策,确定了“规模经济+资本经营”的思路,选准上市融资的捷径。
  1996年,江阴市政府成立了以体改办、人民银行、财政局、计委、政府办等13个部门组成的企业上市指导小组。指导小组依法办事,各负其责,形成了“群星拱北”的服务格局,在资产评估确认、审计确认、股权确认、股权转让、土地处置、向上争取和沟通等环节提供高效服务。目前,江阴企业已经在国内上市15家,境外上市5家,去年企业上市融资120亿元,今年可达150亿元,撬动民间资本1000亿元。
  江苏法尔胜集团就是利用募集资金实现了由钢丝绳产业向新兴光纤、光子行业的拓展。法尔胜的前身也是个集体小厂,当年产品是捕鱼用的麻绳,勉强维持生存。1980年,法尔胜转产钢丝绳,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引进了江阴第一个研究生,成功开发了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并迅速占领了全球55%的市场份额。1998年,企业又将目标锁定在了光导纤维领域,但庞大的科研资金缺口成为制约瓶颈。怎么办?在政府的引导下,法尔胜选择了上市融资这条路,当年募集资金5亿元,使新项目顺利投产。
  如今,法尔胜已经拥有了光纤预制棒、卫星特种光纤等光通信系列产品,还开发了复合管材、形状记忆合金和超导线材等新材料,在技术上整整向前推进了20年,成为享誉国际的民族品牌。2006年销售收入高达118亿元。
  另外,长电科技、三房巷、江苏申龙、双良股份等高科技企业借助上市,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目前,有10家上市公司实施了 “火炬计划”,有9家成为新材料领域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记者点评:相比江阴一个县级市,我们整个德州市2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上市公司只有华鲁恒升、德棉集团和中南集团3家。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呢?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观念问题。担心不够条件,怕麻烦,也不愿意被监督等等,这都是没有长远眼光的表现。江阴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上市不但规范了经营管理,还可以凭借强大的资金优势购买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做大更要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经过精心培育,江阴企业的规模迅速膨胀。目前拥有155家企业集团,其中国家级46家。但江阴人意识到,企业做大不是目的,做强才是根本,只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才会长远。因此,近年来他们引导企业集团将技术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发展核心技术,形成特色产品。
  毛纺业被许多人认为是 “夕阳产业”,然而在江苏阳光集团,一匹布的价格可以与一辆轿车不相上下,这是技术创新产生的神奇效果。他们生产的国际最先进的 “中华极品呢绒”,其180支纱达到了毛纺业纯羊毛产品的极限,1米只有200多克重,被称为“软黄金”。为了完成从传统低档次产品到高新产品的转化,阳光不惜代价创新,斥资16亿元完成了由粗纺到精纺的跨越,硬件可与国际知名企业比拼。
  自主创新使江阴一批企业从 “制造”跨越到“创造”,牢牢奠定了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连铸生产轴承钢是一个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却被兴澄特钢的科研人员用一年半时间攻克了。目前,公司自主开发的核心技术占到生产总量的一半,其利润占到生产总量的70%以上。
  法尔胜集团则围绕金属制品、光电子、新材料等领域,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并迅速形成批量生产能力。集团董事长周建松说:“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既要把握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企业要保持长期兴旺,必须树立创新观念,培育适合国情、厂情的创新能力。”早在10多年前,自主创新就已成为法尔胜集团百年长兴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几年的努力,江阴18家重点企业集团都已经建起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目前,该市各类科研开发机构达到175家。已有200多家企业以资产或技术成果为纽带,与10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开发支撑体系,缩短了与国内外先进企业技术水平的差距。
  正是有了自主创新,才为江阴市“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目前,江阴形成了精纺面料、中央空调及配件、软塑包装新材料、磷化工产品、特种钢、特种钢丝绳、花色灯芯绒、中药颗粒剂等8个领先全国、辐射国际的专业生产及出口基地。
  记者点评:江阴的GDP主要是靠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但他们的传统产业已经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升级,改为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制造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使德州传统产业立于不败之地?“科技是真佛,谁拜谁受益。”江阴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探江浙率先发展之源 谋德州奋力崛起之路
                 率先发展看无锡·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记者 王育恒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孙伟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江阴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