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一条古老的大运河连接着无锡和德州曾是明清时期工商名城的两地都有着昔日的辉煌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无锡能紧紧抓住一次次大发展的机遇创新创业埋头苦干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跨越远远走在德州的前面今天当我们惊叹无锡的迅猛发展和德州的巨大差距时会深刻体会到——
观念领先,才能大步疾行
作者:下转四版

图为无锡新城石油化工园


  □本报记者 王育恒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孙伟
  五月的江南,已是油菜收获的季节。本报记者随采访团远赴无锡、江阴采访。
  汽车沿高速公路一路南行。进入无锡境内,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到处是“城市”、遍地是企业!这里已经见不到大片大片的农田,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漂亮的楼房和错落相间的工厂。曾经的鱼米之乡早已经变成了工业重镇。
  来到市区更是高楼林立,鲜花似锦;白天车水马龙,繁华无比;夜晚霓虹闪耀,人流不息。家乐福、沃尔玛、宜家等15家国际著名商业零售企业落户城区,无锡机场平均客座率达90%以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江苏省最高……人流、物流、信息流在这里急剧汇聚,无锡完全是一派大都市的景象。
  无锡发改委的同志介绍说,无锡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000多亿元,已经连续60个月保持增长20%以上,有7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无锡。全市实现GDP3300亿元,人均57709元,财政总收入突破4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20亿元。富有创造精神和务实作风的无锡人,以占全国万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三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经济总量和1.1%的税收。
  作为无锡市下属的县级江阴市,2006年实现GDP980亿元,人均突破1万美元;财政总收入14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025亿元,工业利税246亿元。全市超百亿企业达8家,上市公司达到20家。著名的华西集团营业收入已经突破400亿元。
  对照无锡和江阴,我们德州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003亿元,不到无锡的1/3,仅与县级市江阴相当。我市工业销售收入1510亿元,只是江阴的1/2。我们的地方财政收入36亿元,仅是无锡的1/6,江阴的1/2多。尽管我们和自己比,GDP比2002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比2002年增加了16亿元。
  无疑,站在德州看德州,令我们骄傲,令我们自豪!
  然而,来到无锡看德州,让我们惊叹,让我们震撼!
  探源无锡、江阴经验,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他们什么呢?无锡人说,他们的成功关键是善抓机遇,先人一步。
挑战里面有机遇,机遇是抢来的。无锡人既早醒,更早起
  采访中,无锡人常给我们讲这样的故事:长江边的人遇大水不是躲在家里睡大觉,而是早早跑到江边,准备好长钩和绳索,随时去打捞上游漂下的木材。谁醒得早又起得早,谁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财富。这就是无锡人的发展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人勇于探索、敢为人先,敏锐地抓住两次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创造了辉煌成就。第一次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进入变革时期,他们抢先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腾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无锡人抢抓机遇的观念。上世纪80年代初,面对人多地少、生活日趋困难的局面,无锡人没有“等、靠、要”,而是冲破思想的樊篱,顶着“挖社会主义墙脚”的指责,办起了乡镇工业。一个人,一张嘴,一双手,两条腿,无锡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大胆地“闯”出去。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苏南乡镇企业一直在全国遥遥领先,1994年总产值占全国乡镇企业的1/6,“苏南模式”辉煌一时。
  当时德州做什么?在种棉花!尽管我们也有过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但是群体和规模跟不上,没有大批企业也就丧失了“工业立市”的基础。而无锡抓住第一次机遇,便顺利完成了农村工业化的原始积累。
  无锡的第二次机遇是以邓小平南巡讲话和浦东开发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由特区试点、沿海开放向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推进,他们抓住宽松的政策,借助区位优势,积极承接浦东新区的产业转移,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业大投入、大调整、大升级,大刀阔斧地对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使一大批企业健康成长起来,大型工业企业集团群体逐步形成。目前,无锡市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4家、过50亿元的25家、过10亿元的99家,利税过亿元的71家。
  抓住第二次机遇,使无锡进入了实现基本现代化阶段,确保其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位列前7名。然而,德州由于种种原因,不但乡镇企业没有发展起来,市属国有企业改制也不彻底。企业缺乏活力,群山无峰、缺大少强一直是德州工业的隐痛,“工业强市”依然是我们苦苦追求的梦想!
  自古便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称的德州,北依京津,南临济南,西接石家庄,东连胜利油田,空港、海港只用一两个小时路程。我们一直讲自己的区位优越和交通便利,也曾提出对接京津唐的思路,却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为什么?是我们“早醒”但没“早起”?
  尽管德州与无锡经济实力相去甚远,具体做法也不相同,但抢抓机遇的理念完全可以借鉴。无锡处在上海、南京和杭州这个“金三角”的中心地带,而德州也在天津、济南和石家庄三个城市的中心位置。想当年,无锡能借助优势,抓住机遇,把承接产业转移的文章做到极至。今天,德州也遇到了国家正在力促滨海新区崛起的大好时机,我们将如何作为?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曾经的机遇丢失了,新的机遇不能再错过。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

企业要培大培强,离不开政府的强势扶持。政府风险投资创造了“尚德奇迹”

  在无锡采访,很多人当地人都提到他们的尚德太阳能。开始我们还有点不以为然:我们德州才是“中国太阳城”,我们的皇明太阳能热水器是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的“双冠王”,市场占有率也很高。然而,随着逐步深入的了解,我们不得不对“尚德”刮目相看,折服于无锡人的真胆识和大气魄。
  几年以前,尚德太阳能还名不见经传,然而今天却以“走进全球资本市场心脏的中国奇迹”而天下皆知。
  作为世界太阳能之父和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的得意弟子、世界光伏领域的一流科学家,江苏扬中人施正荣博士与无锡结缘,与无锡政府的超前眼光和诚意分不开。
  2000年8月,施正荣怀着报国志归国,当时他除了技术之外什么也没有。跑了很多地方寻求发展都没有结果后,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一份可行性报告寄给无锡市领导。没想到的是,无锡人敏锐地看到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远大前景,并以市政府的名义隆重邀请他作了一场3小时的报告会。有关领导热情地对他说:“我们就是要吸引你这样的科学家回来当老板!”
  尚德创业之初,第一大难题就是缺少资金。无锡人对看准的事情就全力干好,他们发挥强势政府作用,协调无锡6家国有企业出资600万美元,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而且坚定了经营者的创业信心。当企业规模快速扩张,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时,政府又在土地供应等方面及时提供支持。施正荣深有感触地说:“在尚德的发展过程中,无锡市政府像保姆一样提供服务,像导师一样给予指导。”
  在尚德的发展历程中,政府风险投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需要国有股本退出为其海外上市创造条件时,国有资本又适时退出。无锡市的领导认为,政府不靠风险资金赚钱,但要靠风险资金扶持有前途的企业。关键是要留住人,留住企业,做大产业。
  在经济发展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把握政策导向和规划控制,但无锡市却大胆探索,运用风险投资手段对一个新兴企业实施具体扶持,培植起一个朝阳产业。如今,尚德已形成了产能300兆瓦、销售额50亿元的规模,并登上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太阳能光伏制造企业的高峰。
  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无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只用了短短4年。“尚德奇迹”无疑是政府强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成功范例!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也一直想做大做强企业,可到现在市属企业最大的年销售额也只不过二三十亿元。德州和无锡十几家百亿元企业群体没法比,就连我们的东邻滨州几年内也培植出销售额503亿元的魏桥,聊城也有了两家百亿元企业。原因到底在哪里?
  “培强培大”不光要在嘴上,关键是行动。无锡经验是否给我们启发?

  “实业兴邦”的理念深入人心。把企业当事业做,只有创业发展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受人尊敬

  在无锡企业采访,记者遇到很多曾有公职的“下海者”。江阴市的村办企业华宏集团里,既有退休的老乡长张菊明当企业顾问,也有从市烟草专卖局辞职的干部魏明福做总经理助理。
  当记者问起到老部下这里打工是否适应时,张菊明爽快地回答:“这有什么?只要有能力就要创造财富,其它都不重要。”魏明福则坦言:“之所以放弃每年十来万元的稳定工作到企业来,更重要的还是可以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价值!”
  无锡,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百年工商积淀的名城,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荣毅仁家族诞生地,又是乡镇企业最早兴起的地方。人们观念中更多的是干事创业、实业报国。在这里,“官本位”思想早已淡化。
  “实业兴邦”的理念始终引领着无锡人披荆斩棘,在经济领域创造奇迹。
  无锡有一大批专心致志,不被诱惑,埋头苦干的优秀企业家。法尔胜集团公司董事长周建松就是一个优秀代表。
  从一个靠1400元起家的搓麻绳作坊到去年总资产超40亿元现代化企业,“法尔胜”的成功离不开“一把手”周建松的专心和执着。据说,周建松为了践诺“法尔胜要永远在世界前三名”,曾谢绝了省里让他当厅长的动议。他说自己做企业也许更适合。
  几十年来,周建松一门心思扑在企业的发展上。他带领“法尔胜”人走出了一条从麻绳到钢绳再到“光绳”(光纤)的不凡之路,创造了一项项纪录:研发生产出世界“单打冠军”产品5个,11个产品获全国第一,综合实力连续18年在全国金属制品行业名列榜首,去年营业收入达到118亿元。今天,在一次次的成功面前,再也没有人怀疑他当初的誓言。
  在江阴,“敢攀登、创一流”的城市精神,已经溶在企业家的血液里。
  吴江,阳通集团董事长。这个靠敲敲打打起家的作坊式小厂的领头人,曾经为钻研滚剪倒角机而20多天不分昼夜地工作;自动化焊接切割装备原来完全依靠进口,我国曾在“六五”至“九五”4个五年计划里投资数千万元都没攻破这一难题,却被吴江和他的同事们突破了;中国第一个弧焊机器人、亚洲最大的80吨双立柱升降式焊接变位机都从他们企业诞生,而且还走出国门,称雄国际市场,浓墨重彩地书写着从“制造”到“创造”的传奇。
  在无锡,像周建松、吴江这样敬业的企业家很多,所以才产生了庞大的“巨无霸”企业群体。
  不可否认,我们德州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为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但同样也有些企业领导人干出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自满松懈;有的企业多年不扩张、不发展,甚至不进反退,曾经是全省50强的企业如今竟滑出100强之外!有的一说上规模就强调缺资金,没人才;有的一说上项目就提条件、要政策……其实,任何企业的每一次量的膨胀和质的提升,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客观条件全部具备了,还用我们去拼搏?
  在赞叹无锡、江阴企业家们的成功,折服他们的境界和拼搏精神时,我们是否应该认真反思?

  从“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跃升,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

  尽管无锡已屡次上榜 “福布斯”最佳商业城市,被权威机构评为 “中国投资环境最优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和“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但无锡人从未满足过,从来没有停止对城市兴衰和未来命运的思考:在工业化中后期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无锡该向哪里走?面对土地、资源、环境、人口日趋紧迫的制约,尤其是最近太湖大面积的蓝藻爆发敲响警钟:无锡如何科学持续发展?
  无锡人的答案是:必须建立起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新模式,确立科技领先的发展新优势,走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无锡正在集中力量打造“工商名城、设计名城、山水名城、休闲名城、文化名城”五大品牌,彰显“太湖明珠中国无锡”的城市魅力;冲破“GDP”的束缚,高度重视“IP”(即知识产权,包括设计、专利、品牌、商标、版权等)发展,奋力实现“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的跃升。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温家宝总理说,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我们理解,欠发达的德州更需要发展,只有发展才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
  德州经济欠发达的根子在工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强市放在第一位。要充分借助德州的优势和条件,招商引资,激发民力,倾注所有力量,加大工业投入,大上项目,上大项目,靠项目拉动工业发展;要加大科技投入,突破核心技术,拉长产业链,进一步打响“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这三大城市品牌,加快创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尽快形成支撑全局的产业集群。
  经济学家哈耶克说,观念本身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或快或慢地改变社会现实。面对走在前面的无锡、江阴,只要我们痛下决心、真心努力,就没有什么阻挡德州奋力赶超的步伐!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观念领先,才能大步疾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