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211022期 >> 第01版:要闻
庆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困难群体救助,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模式,构建多元社会大救助共同体——
志 愿 微 光 汇 大 爱

志愿者在村里为老人举办生日宴


志愿者举办孝老爱亲饺子宴


  


□ 王修代马俊良
  在庆云,有这样一群人,身穿红马甲,不图名、不为利,闲暇之余看望残疾儿童,一起读书写字、唱歌跳舞;自筹资金购买米面油,为孤寡老人添衣置物,嘘寒问暖;资助贫困学生,引导他们向上向善……。
  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志愿者。乡村振兴战场上,志愿者作为社会力量代表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为9421名群众脱贫贡献了力量。全县4.9万余名志愿者活跃在一线,深入乡村社区,访贫助残,尊老助学,以爱心善举,温暖了一座城,描绘出这个城市的“最美风景”。
  困难群众脱贫后,如何接续传递爱心,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我们构建起社会大救助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从单一物质救助向关爱服务延伸,鼓起困难群体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探索建立共同富裕的‘庆云样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说。
  近年来,庆云县建立县乡村三级社会大救助网络,统筹社会大救助政策,健全救助保障队伍,启用“德救助”小程序,实现救助政策智能研判。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创建“小城大爱”志愿服务品牌,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在助残、助老、助学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补齐政府功能短板,构建起多元社会大救助共同体。
从“物质到服务”延伸社会救助服务链条
  “大哥,天冷了,给孩子做了床褥子。给你也带了件衣服,快试试看合身不。”9月26日,阳光明媚,微风习习。肖秀霞带着菜籽油、衣服和被褥,驱车来到距城区两公里的庆云镇陈瑞芝村,看望解金柱和他8岁的女儿。
  今年62岁的解金柱,过去在外务工,妻子因病离世,他返回老家后靠捡拾废品,或到附近工地打零工拉扯女儿过活,日子拮据。2017年,民政干部为他家办理了低保,尽管每月有了600多元稳定收入,但他依然愁眉不展。询问得知,因缺乏社会沟通,一向活泼伶俐的女儿变得寡言少语,让他犯了愁。“吃穿不愁了,可我没文化,孩子作业辅导不了,遇事不知咋开导教育她,时间长了,不把孩子耽误了。”解金柱说。
  转变发生在2018年,一次偶然机会,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多年的肖秀霞结识了这家人,时常送书本、衣褥,隔段时间还会带着孩子到城里转转,每次给自己孩子买东西也给她带一份。“孩子很聪明,现在爱说爱笑、活泼开朗,成绩也上来了。”肖秀霞说。
  肖秀霞所在的向阳花志愿服务团,是众多社会志愿力量的代表,她是其中一员。该团自成立以来,从助残开始,逐步延伸到助学、助老,服务范围从家庭,到敬老院、聋哑学校、福利中心,成员有教师、医生、公务员、经营业户,人数也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120余人。“我们主要提供关心关爱服务,通过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重振信心,走出生活困境。还开展了就业培训,提升他们融入社会,自强自立的能力。”肖秀霞说。
  “困”有千因,“难”有百样。庆云县民政局局长王建岐介绍,因病、因残,突发意外、鳏寡孤独各类困难家庭,对渴望获得的救助内容大不相同,仅靠物质救助难以走出困境,心理慰藉、教育引导、关心关爱同样重要,社会力量弥补了政府帮不全,帮不好的短板。
从“关爱到教育”坚定困难群体自强信念
  困难家庭孩子自尊心强,家庭关爱少,在受教育问题上,与普通家庭孩子相比有天壤之别。厌学、逃学,加之各种社会不良信息影响,困难家庭孩子的成长问题让许多家长为之苦恼。
  常家镇小堂村村民刘凌云,妻子患病离世后,他在外务工,对孩子的教育难以兼顾。“怕他学坏,又怕他不能很好融入集体和社会。”刘凌云说。
  群众有需求,志愿力量有回应。“每名志愿者资助一名学生,除每学期500元费用外,我们更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肖秀霞介绍,志愿者组织孩子们一起读书写字,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观看励志电影,参加公益活动,开阔视野,引导他们多学习、多交流。
  教育和关爱在细节,改变在日常。2018年1月,一次助学金发放活动,让肖秀霞记忆颇深,得知当天是两名被助儿童的生日,志愿者赶紧去买了蛋糕,临时加了感恩教育环节。蛋糕切好后,孩子们手捧蛋糕,转身递给抚养自己的爷爷、奶奶、叔叔,并说一句“谢谢,您辛苦了!”。
  “当看到孩子们泪流满面,将蛋糕先递给抚养自己的长辈时,这让我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深沉的爱。”肖秀霞说。志愿者也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一次困难家庭儿童与聋哑学校孩子之间的交流活动中,志愿者邀请县武警中队战士,为孩子们举行了肃穆的升国旗仪式。不定期组织他们参观革命英雄纪念馆,学习英烈事迹,同读红色书籍,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爱党爱国的种子,用红色文化浇灌心灵。
  学一门技能,是改善贫困的主要方式之一。为帮助困难家庭自强自立,志愿者把就业作为主要救助内容之一。联合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分析群众需求,针对性邀请师资开展家庭照顾、护理、安保、养殖等培训讲座,提升就业技能,帮助联系就业机会,实现了社会志愿服务从关心关爱向教育成才、就业自立延伸。
从“被助到助人”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我想成为志愿者,尽我所能回馈社会。”今年初,经过政府和社会力量联合救助,生活得到改善后,刘凌云说出了一直藏在心里的愿望。
  从被助到助人,背后是思想观念的深层次转变。当前,国家兜底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背景下,盼救助、养懒汉,以被救为荣的“躺平”错误观念不同程度地存在。庆云以“物质+服务”模式,调动社会力量补齐精神救助短板,促使困难群众思想转变,为社会大救助提供了一种全新探索。
  “退出救助易引发负面情绪,关键是不愿退,归根结底是思想问题。社会力量参与后,逐步引导自强自信自立,缓解了被救助家庭的偏激认识。”庆云县民政局局长王建岐说,“让享受政策的家庭有序退出,把有限资源让给更需要的人。”如今,在庆云,主动提出退低保,靠双手致富,请求参与志愿服务的群众不在少数,其中不少受资助大学生,利用寒暑假,从事作业辅导、防疫、防汛等各类志愿服务。
  “我们是爱心组织、个人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纽带,应该把救助送给真正需要的人。”谈到社会力量的作用和多年志愿服务的感受,肖秀霞表示,感觉收获比付出要多。由于经常带子女参加活动,孩子也从中受到教育。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结识了许多爱心人士,其中既有企业负责人,也有个体经营业户,一些基金会也主动与她取得联系,表示愿意资助贫困学生。
从“大救助到打造品牌”搭建社会志愿组织成长平台
  贫困是相对的,会长期存在,建立一套完备的救助机制尤为重要。“从社会大救助到打造救助品牌,庆云有一套成熟的配套体系。”王建岐介绍说。
  近年来,庆云坚持“红船领航˙小城大爱”原则,以共建共治共享,惠民利民便民为目标,实施社会大救助体系共同体建设,集社会大救助中心、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指导总站及社会组织创益园于一体,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实施“现金+物资+服务+发展”相结合的救助模式。
  实施“631”工程,即设立以“红船领航”为核心的四个项目,“三帮一扶贫助学”“困难群众关爱服务公益创投”“困难群众动力提升公益创投”“困难群众大病医疗公益创投”,覆盖60%困难群众;乡镇(街道)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建立公益创投项目,覆盖30%困难群众;10%不能项目化运作的特殊困难家庭,采取一对一个案化解。
  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成立庆云慈善志愿服务联合会,统一管理社会志愿组织,设立社会组织孵化区,提供办公场所,组织专业培训,建起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创新公益集市项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志愿团体集中活动,提前收集群众需求,精准服务。打造“小城大爱”志愿服务品牌,设立了“爱心银行”,志愿者将服务时长存入爱心银行,需要时可提出要求,获取相应的志愿服务。建立2处“爱心仓库”,志愿者也可将闲置物品、衣物等存入爱心仓库,由政府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领取,精准对接有需求人群。
  截至目前,庆云县已成立社会志愿服务组织461家,登记注册社会组织74家,服务机构36家,基金会1家,建立志愿服务驿站30处,注册志愿者4.9万余人。自2017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11281次,帮助困难家庭4937个,贫孤学生67名。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志 愿 微 光 汇 大 爱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