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210409期 >> 第02版:人物
公心实干为教育
——记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姚锋


  

个人简介
  姚锋,1963年生,宁津县人,教授,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省监委派驻监察专员。曾任莱阳农学院校团委书记,莱阳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院长,青岛农业大学党办、校办主任。编著《大学班级建设》《人文素质修养导论》《从理念到行动——来自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的探索与实践》等著作、教材,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奖、中国教育学会课题研究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以及全国独立学院优秀工作者、山东省优秀青年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3月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青岛科技大学,校园里双樱、紫叶、连翘、玉兰竞相开放,温润的海风裹挟着香气,吹拂着学子们青春的面庞,所见皆是清新景象。
  此行,我们采访了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姚锋。这位58岁的宁津老乡,16岁时离开鲁西北农村老家求学,后在高校各个岗位上历练,他存公心、肯干事,几十年如一日,为教育事业持续贡献着能量。
勤学善思全心投入学生工作
  在姚锋办公室的书架上,有一本《高校学生干部素质修养概论》,内容涵盖怎样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学生干部如何强化工作意识、培养优良作风、运用工作方法和艺术,就大学生关心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解答。这本学生干部的实用工具书,是其根据数十年学生工作的经验与思考写就。
  他常说,自己这辈子待的最多的地方是校园,最热爱的地方也是校园。
  1963年,姚锋出生在宁津县大曹镇尚庄村,童年与“文革”撞车,校园生活因而受到冲击,但读书一直没落下,他期待通过书本找到通往新生活的路径。幸运的是,待高中毕业时,高考已恢复,他考取了莱阳农学院(2007年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成为全县为数不多的本科生之一。
  1979年,年仅16岁的姚锋第一次坐上离开家乡的列车,去往胶东半岛。接下来的37年中,除了有两年去大连理工大学深造,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献给了母校,从学生到辅导员,从系团总支书记到校团委书记,从独立学院院长到校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岗位在变,不变的是踏实工作与用心思考。
  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学校要搭建怎样的平台,学生应如何实现更大的成长……这些都是姚锋思考的问题。他组织策划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带队在“挑战杯”全国创业大赛等大型活动中披荆斩棘,带着年轻人成长,也与他们结下深厚友谊。
  姚锋还把自己的理解写成《大学班级建设》《大学生活》《人文素质修养导论》《高校学生干部素质修养概论》等专著和教材,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
  由于工作勤奋出色,姚锋进步很快,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同级别岗位上总是全校年龄最小的那一个,而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奖、中国教育学会课题研究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山东省思政工作创新奖等荣誉亦是对他的肯定。
敢想肯干一手创建海都学院
  2005年,莱阳农学院决定利用老校区原有校舍,按照民办高校的机制创建一所独立学院——海都学院,姚锋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带领8个人的班子,全面负责创建工作。
  莱阳农学院2002年开始往青岛新校区搬迁,3年时间里,老校区几乎没有维护,一切破旧不堪。学院6月刚获批成立,9月就迎来第一批500多名学生,新生看到这样的校园难免有情绪,有人在网上发帖,说“这是垃圾学校、破烂学校”。
  姚锋明白,倘若学生都不认可自己的学校,何谈发展?他一边推进硬件维修,一边带着班子成员走访了每一个宿舍,与学生促膝长谈,还留下手机号和邮箱,说“有意见建议可以直接找院长”。
  一开始,学生们以为这位院长是在作秀,但之后发现每条短信、每封邮件都收到了回复,意见建议都依次落实,他们对学校从不满逐渐变为信任,人心慢慢凝聚。由于工作繁忙,当时姚锋每天晚上都在办公室处理学生来信,有人曾劝:“没必要这么累”,他却说:“不懂得爱就不懂得教育,你只有关心、爱护学生,真正想他们之所想、做他们之所盼,学生才能把你的话听进去。”
  然而,办一所新院校的困难,远远超出姚锋想象,发展思路不明确、管理机制未理顺、没有成文规章制度以及缺乏经验等问题令他如芒在背。紧要关头容不得退缩,他决定,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只要对学院发展、学生成长有利的事,就大胆去干,“出了问题我担着!”
  针对人手不足问题,他通过“六题九问”思维模式强化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建立层级服务体系明确学生、教师、工人、管理人员的角色和分工,实行精细化、走动式以及现场管理,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管理效益。
  针对师资不强问题,他调整时间表,将周一、周二设为“周末”,周六、周日照常上课,为的是协调莱阳农学院本部的优秀教师利用双休日前来授课。这是姚锋独创的“时间管理模式”之一,此外他通过大二以后体育课改为俱乐部制、劳动课改为灵活预约制,取消高校普遍执行的停课两周复习考试时间等举措,硬生生地多“挤”出半学年时间,让学生利用这些时间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践。
  课程设置方面,他在公共必修课中增加了形式逻辑、自然辩证法、应用写作和演讲口才等课程,强化了哲学课教学,为的是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问题、敢于表达自己。考核制度方面,更是敢于打破传统的“职称薪酬制”,实行“课质课酬制”,将薪酬与课程质量紧密挂钩,一下子激发了教师创建优质课、精品课的内生动力。
  对一所学校而言,如果说管理、师资、课程是筋骨,文化就是灵魂。姚锋提出“博学、睿思、行健、至善”的学院精神,同时提倡“和、勤、竞、雅”的校园新风尚。在海都学院校园,每一把椅子上都写着一个励志故事,充满正能量的标语横幅点缀在绿荫之中,每一天都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创办海都学院是学校的一个重要机遇,也是验证自己多年积累的教育理念的最好机会,必须要成功。”这是上任之初,姚锋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2009年,海都学院迎来首届毕业生,这一年在山东省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名中,海都学院在全省独立学院中列第一位;这届学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为81.16%,远高于全国高校61.83%的平均水平;150名毕业生参加考研,73人被录取。2008年,海都学院被现代教育报、腾讯网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十佳特色教育示范校”,2013年被新华网评为“年度中国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
  姚锋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海都经验”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广泛报道。2014年9月,姚锋卸任海都学院院长,任职青岛农业大学党办、校办主任,但他创新的绝大多数制度措施一直沿用至今。
岗位不同一颗公心不曾改变
  2016年初,姚锋调任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比起之前,这一职位更为特殊。新的岗位上,做好常规工作之余,他把学校管理的经验与纪检工作有机融合,在建章立制和培育廉洁文化方面下了大功夫。
  姚锋说,腐败的发生往往源于权力的集中和缺乏监管,健全内控制度既是对权力的制约,也是维护纪法严肃性和对当事人负责的有效保障。为此,他主持制定了《纪检监察监督事项报备办法》《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机关部门办公会议议事规则》等10余项廉政风险内控制度并汇编成册,下发后严格抓好落实。
  姚锋向我们展示了一份《青科大纪检监察监督事项报备表》,上面申报事项、风险点及防控制度落实情况、责任人、监督情况等一目了然。小小的一页纸,夯实了主体责任,转变了监督方式,彰显了制度的权威和机制的力量。
  每一年,姚锋都牵头制定一个廉政文化建设主题,每月根据主题安排专题组织生活会、主题党课、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月促年、化风成俗。他制定“廉洁自律承诺书上墙”制度,通过《清风苑》电子杂志、“廉洁青科大”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营造风清气正氛围。
  此外,姚锋根据上级“三转”要求果断退出与纪检业务不直接相关的协调议事机构19个,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发挥高校纪委优势,积极申报校内课题,立项了《纪检机关监督执纪制度机制研究》等多项课题。
  2019年,青岛科技大学纪委获评“山东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是党的十八大后全省首次表彰的两所省属高校纪委之一。
  聊起工作历程,姚锋数次提到“公心”二字,这些年岗位在不断变化,但一颗公心从未改变。“干工作只要怀揣公心,夙夜在公、一心为公、克己奉公,就不怕干不好,更不怕担责任。”他的声音铿锵有力。
回首来路满是感恩满心温暖
  时光悠悠,转眼间姚锋离开家乡已有42年,回首来路,他满是感恩、满心温暖。
  4岁那年,父亲的一个决定,让姚锋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成长环境。“我姑那边没有男孩,我家弟兄比较多,我爸就让我跟着她过,我本不姓姚,姚是我姑父的姓。”他回忆道,“他们对我非常好,吃穿都尽力给我最好的,重活也不让我干,让我安心学习读书。”
  大学毕业那年,姚锋面对回家乡和留校工作两条路的抉择时,父亲站出来说:“你小子有本事就使劲奔,家里事不用你管!”正是这句话坚定了他在外打拼的决心。
  姚锋说,这几位长辈都是最朴实的鲁西北农民,教会他真诚、善良和关心帮助他人,良好的家风让他受益至今。
  谈到这些年德州的发展,姚锋体会颇深,党委政府求贤若渴的姿态和举措尤其让他印象深刻。2016年9月,中国·德州首届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开幕,姚锋带领14位专家教授参加,并代表青科大与宁津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校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书。采访的最后,姚锋表示,期待有机会为家乡发展做更多的实事。
□本报记者王刚张晓航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公心实干为教育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