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210312期 >> 第03版:往事
隋 唐 时 期 的 运 河 德 州 段


  

□本报特约撰稿人王德胜
  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灭陈,自西晋末南北分裂300余年的中国再度统一,这一年,在今陵城区始置德州,治安德,“德州”之名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此后,伴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德州据漕运之利而兴。
隋唐时期运河河道与水利工程
  隋炀帝即位后,从大业元年(605)开始,前后用了不到6年时间,开通了全长2700多公里的南北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河4段。运河德州段为永济渠的一段,康熙年间田雯著《长河志籍考》载:“将陵县有永济渠,即今州西卫河是也。”当年的将陵县,大体相当于今德城区的位置。
  当年大运河过境德州的大致路线,北魏郦道元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从临清入境,然后过夏津、武城、德城区进入河北,是部分利用境内古黄河、屯氏河、笃马河、商河、厌次河等河道开挖而成的。
  隋大运河很宽阔,大业八年(612),隋炀帝征伐高丽,就是乘龙舟经过德州到达涿郡的。当时,出动军队100多万人,后勤供需极大,主要就是沿这条水道北运。大业九年(613)和十年(614),隋炀帝又第二次和第三次东征高丽,仍通过永济渠大量调集全国各地的兵员和物资。但隋朝由于国祚太短,开河不久就于公元618年灭亡了,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大运河带来的福泽。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唐代永济渠主要流经内潢、洹水、馆陶、永济、临清、经城、漳南、长河、东光、永清等地区,其中的漳南、长河段在今德州境内。
  唐初社会比较安定,农业发展很快,冀州、贝州、德州、沧州一带是朝廷征粮收税的主要地区之一。这些官粮一部分沿永济渠运往北部边防重地,一部分沿永济渠往南运往唐代东都洛阳。因此,唐政府格外重视永济渠的疏浚与畅通。当时上游水患严重,为此,唐统治者在永济渠以东(今四女寺水利枢纽附近)开挖了减河,增加了新的入海通道。永济渠以西,利用淀泊滞洪,并在久视元年(700)开马颊河,又称新河。两条泄洪河的开挖,既保障了永济渠德州段水的充沛,又解决了水患问题。
沿岸市镇贸易与文化交流
  唐代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是运输各地粮帛进京。为此,唐后期对漕运制度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在运河德州段,建设了一批沿河仓库。一方面方便储存漕运货物,另一方面促进了商品流通、市镇的兴旺。据记载,当时的渡口驿州,就在今夏津县境内的渡口驿镇一带。当时是重要的运河沿岸城镇。
  此时德州辖安德、长河、平原、平昌、将陵、安陵6县,有8万多户,人口近66万。德州土产绢、绫,通过运河漕运畅销全国。
  在唐代,永济渠主要运输的物资是漕粮,其次是各种丝、棉类土特产等。隋唐丝织业,北方以河北定州为中心,当时黄河流域的河北、河南道产绢的州数量超过江南地区。不仅数量,包括当时的德州在内,其绢丝质量也是上乘。
  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贯通带来的交通便利,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交融,德州运河区域文化艺术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以诗歌创作的成就最为显著。孟云卿、高适、孟郊、李愚、孟简、宋若昭等人才辈出,各领风骚。
  除了本地才子,德州更吸引了李白、骆宾王等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访友游历,并留下诸多佳作。这其中骆宾王的长篇诗作《夏日游德州赠高四》成为研究唐朝德州风貌的重要文献。
  当然,背靠大运河,德州也饱受战争之苦。大业七年(611),夏津人张金称揭竿而起,百姓应者云集,义军声势渐大。隋炀帝派军讨伐,一度被义军击败。
  唐天宝八年(749),安史之乱期间,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治所在今陵城区,曾率兵民抗击安禄山的大军。颜真卿还在此留下千古佳作《东方先生画赞碑》。该碑又称颜子碑,目前保存在陵城区文博苑。
运河流域民众习俗与信仰的变迁
  大运河的畅通,南北文化的交流,带来德州运河沿线城乡及辐射区域剧烈的社会变迁,表现在民众习俗与信仰中尤为突出。
  隋唐时期,德州民间婚俗基本延续了秦汉时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迎亲6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具体的规定或者约定俗成的说法。
  婚礼当天,一般要设青庐,又叫喜帐,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婚礼期间新人“入洞房”的功能。它以青布幔为屋,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在唐人婚礼中广泛沿用。
  新人进入青庐后要举行“撒帐礼”,也就是娘家人向帐子里撒枣、苹果、铜钱等,边撒边念叨祝福的话,寓意多子多福。唐中期后,青庐被“帐”代替,实际婚俗中被扬弃的还有青庐的入洞房功能。时任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曾建议:“合于堂中置帐”,这里的“帐”,由室外择地而置演变为堂中悬挂,也可说明帐的居住功能的消退。不过,撒帐祈子的习俗一直传承下来。
  当时讲究,女子出嫁时,双脚不能直接踏地,在娘家可由父兄或近亲背负上轿。到了婆家,下轿车后由伴娘搀着走在红毡上,直至嘉礼完成,送入洞房为止。一般席子或红毡都不长,在新娘行进时,需有人时时前后传递席毡,叫“转毡”。一般家庭没有毛毡,就用席子代替,叫“转席”;也有家庭用麻袋或布袋,叫“传代”,有传宗接代之意。
  隋唐时期,丧葬之礼被列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此传统五礼中的“凶礼”之首,它不仅是民俗活动,更具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隋唐统治者从封建的忠孝伦理观点出发,制定了一套繁琐的丧葬礼制,还规定了诸多行为要求。德州区域,主要体现在葬礼期间要哭,哭得越悲越好;葬礼期间戒酒、戒荤;葬礼期间不能同房,不能参加喜宴,不能嫁娶等。
  唐代盛行厚葬,达官贵人和富豪之间攀比之风盛行。普通老百姓即便力所不及,也只能咬牙“打肿脸充胖子”,甚至出现因办丧事而倾家荡产的。2002年3月15日,陵城区神头镇东街发掘出唐代咸亨三年(672)古墓,经考证,为东方朔第二十八代孙东方合墓。墓室呈南北走向,南北长5.84米,东西宽4.7米,深1.5米,墓底及墓室四壁均用青灰砖砌成。墓中出土墓志一方,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另有秦王镜一面(为现存3面秦王镜之一,因锈蚀破裂,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和具有波斯风格的胡人抱囊壶、唐三彩水盂、龙凤纹贯耳宝月瓶各1件(均为国家一级文物)以及硬质白陶明器一宗百余件。
  隋唐时期的德州,佛教和道教盛行。乾隆《德州志》载:唐贞元元年(785),卧云禅师创建永庆寺,本在运河西岸,元朝时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年(1412),永庆寺移建于河东城内,也叫大寺,后成为德州境内最有名气的寺庙和冀鲁佛事活动中心。
  另外,唐代德州道教不仅有流传至今的万松观,更有李白赴安陵(属平原郡)问道的典故。公元744年秋冬之际,李白到齐州(今山东历城)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道箓,成了一名真正的道士。为了进一步深造,李白又北到安陵,请当时著名的高道盖还为他造真箓,并特意作长诗《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相赠。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隋 唐 时 期 的 运 河 德 州 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