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苏伟儿时经常和父亲一起听秦建彬(右一)讲故事
□苏伟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也是我的姥爷、抗美援朝特等功臣、一级人民英雄秦建彬去世20周年。1929年,秦建彬出生于河北省南宫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开始习武,勤奋刻苦,深得拳师喜爱。 1941年秋天,他父亲秦西荣因参加党组织遭叛徒出卖被捕,后惨遭杀害。日伪不但放火烧了他家的房子,又追杀其家人,全家只剩他一人活了下来,寄居在拳师家。心怀家仇国恨,他十几岁就参加了当地民兵组织。 1947年,18岁的秦建彬参军入伍,成为华野8纵(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26军)23师69团1营1连的一名战士,先后参加了开封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等战役。在淮海战役魏老窑攻坚战中,他只身炸碉堡,战场上火线入党,并荣立一等功;在运河铁桥争夺战中,他冲锋在前,摧毁敌机枪工事,俘敌机枪手,再次荣立一等功。
独守阵地,面对包围上来的美军,他掷出了最后1根爆破筒
1950年11月,秦建彬所在的26军78师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1年2月,为挽回第三次战役的败局,“联合国军”发动反扑,第四次战役开始。 3月24日夜,他所在的7班奉命坚守上牌里212高地。高地一侧是敌人北进必经之路,是敌我必争之地。 25日上午7时,美3师调动了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在轰炸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下,轮番向我阵地发起进攻,至下午4点多,7班顽强地打退了敌人的3次进攻,但全班9人牺牲,3人重伤,能坚持战斗的仅秦建彬一人。趁战斗间隙,他把阵前美军尸体上的枪支弹药捡回来备用,又急中生智,把战友的帽子收集起来顶在枪口上放在堑壕前沿,用以迷惑敌人。把子弹压满弹夹,手榴弹拧开盖子,静等敌人的到来。太阳刚落山,两个连的美军发起了第四次进攻。抢在前边的一伙美军爬到离堑壕十几米远时,他端起冲锋枪,一边扫射一边投弹,手榴弹用完了,子弹打光了,他便用石头砸。敌人发现阵地上只有他一个人,就怪叫着蜂拥而上,想要抓活的。危急间,他看到堑壕里还有一根被埋了半截的爆破筒,跳过去拔出来,跃出堑壕,拉开导火索,用尽全身力气扔向敌群。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他也被爆炸产生的巨大气浪抛了出去,失去了知觉。那些还没爬上来的美军看到前面剧烈的爆炸,吓得抱头鼠窜。当他醒来时,发现焦土埋住了半个身子,他试着伸了伸胳膊和腿,居然没有受伤。午夜时分,增援小分队上来了,他和伤员们才撤下去休整。这次战斗共击毙美军100多名,上级给7班记集体一等功,他荣立个人二等功,并被授予团战斗模范,担任了7班班长。
血战金鹤山,他迂回炸掉敌机枪,端掉敌指挥所,立特等功
1951年4月五次战役前夕,作为我军发起全线反击的跳板和大门的铁源金鹤山,成为美军重点进攻目标。志愿军总部命令守卫金鹤山的78师“要坚守阵地,为五次战役创造条件。 ”4月20日9时,美3师1个营在30多辆坦克及炮兵、航空兵支援下,向金鹤山南侧687高地进攻,我军虽英勇战斗,但大部伤亡,阵地被美军占领。为夺回高地,上级命令由1连指导员李春华和副连长刘振高带队率7班和5班组成突击队,采取夜袭战术向687高地实施反击。 687高地一共4个制高点,美军一个营在其驻守,营指挥所设在第四个制高点上。夜幕降临,天又下起了小雨,突击队冒雨行进在山路上。战士们滑倒了又爬起来,牵着树枝、攀着石块艰难地向金鹤山逼进。爬上了第一个制高点,在离敌工事只有十几米处,战士们卧倒观察。美军阵地上有一门无后坐力炮,一挺重机枪,美军则在一旁睡袋里睡觉。“打!”指导员大喊一声,顿时,枪声、手榴弹爆炸声一齐响彻山谷,不到5分钟就结束了战斗。第二个制高点离第一个只有100多米远,被惊醒的敌人用猛烈的火力把我军压制在第一个制高点的工事里,2名战士负伤。正面进攻的路又陡又滑,很难通行。秦建彬爬到指导员面前说:“我带人从左边迂回过去,消灭这个火力点。 ”“好,要快! ”指导员果断地说。他带上一名战士从左侧迅速迂回到第二个制高点,看见敌人2挺重机枪正在疯狂扫射,两个人一起将手榴弹投进机枪工事。随着几声巨响,机枪工事被摧毁,没炸死的敌人屁滚尿流地跑下了山坡。大家趁势冲上山头,占领了第二个制高点。接着,第三个制高点也很快被我们攻占。
第四个制高点是美军的主阵地,有70多个敌人把守。经研究,突击队大部分由指导员和副连长带领在正面伺机进攻,秦建彬带一个战斗小组从左侧迂回进攻。他们穿过一条环形交通壕后,发现了美军的指挥所,里边3个美军指挥官正在报话机前打转转,拼命地嘶叫。他和战友们跳出工事,一起投出手榴弹,端掉了敌人指挥所。失去指挥的敌人分两路向他们扑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一个美国兵冲到他面前抓住了他的枪管,他飞起一脚,将这个美国兵踢翻,一枪结果了他。一个美国兵持刀向一个战士刺去,他连开2枪消灭了这个敌人。旁边有一团火球乱滚,他上前一看,是5班的鲁中林死抱着一个美国兵不放,火在两个人身上燃烧,他朝那个美国兵身上就是一枪,美国兵松开手,完蛋了。突击队胜利会合后,大家一鼓作气,消灭了阵地上负隅顽抗的残敌。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战斗,687高地又回到我军手中。为了守住阵地,7班和5班分兵成犄角之势,各把守一块阵地。天明后,美军的进攻又以炮击和轰炸开始了。随后,2个连的敌人从后山包抄上来。 7班顽强抵抗,侧邻阵地的5班密切支援,敌人遭到劈头盖脸的打击,又改为进攻5班阵地。可没等美军爬上5班阵地,就在7班和5班的联合打击下失败了。就这样,他们又苦战了一天一夜,圆满完成了坚守金鹤山的任务。这次战斗,我军伤亡11人,打死美军70多人,缴获无后坐力炮1门,火箭筒3支,轻重机枪6挺,卡宾枪、自动步枪43支,报话机1部。上级给5班、7班各记集体一等功,授予5班、7班“金鹤山突击模范班”称号,秦建彬攻坚战荣立特等功,坚守战立三等功,被提升为副排长。
作为特功臣,在后来的志愿军英模大会上,秦建彬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人民英雄”称号,被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作为英模人物,他曾4次参加国家的重大庆典,2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戍守“四无”岛,国防施工始终冲在前头,患上矽肺病
1952年6月,第26军从朝鲜回国。1955年,秦建彬谢绝组织照顾,随部队来到艰苦的山东长山列岛驻防,成为全军第一批守岛建岛人,历任连长、营长、团副参谋长。长山岛条件异常恶劣,是一座无居民、无淡水、无耕地、无航班的“四无岛”,当时,岛上连一间茅屋也没有,部队的营房全是帐篷,岛上风大,有时半夜里正睡着觉,帐篷便被放了“风筝”,吹上天空。因为大风,运输船经常半月二十天无法抵岛,淡水运不上来,做饭只好用海水,做出的米饭如沙子般难咽,馒头像石头似的坚硬,很多官兵因此病倒,岛上更是几个月都吃不上一次新鲜蔬菜。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部队要一边搞军事训练,一边挖坑道、修筑国防工程。他总是把自己摆在普通一兵的位置,事事冲在前边。有一次坑道塌方,危急关头,他让战士们先撤出来,自己却被堵在里边两天一夜。多年后,他被确诊患上矽肺病,成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 1982年,因身体原因他提前离休,享受师职待遇。离休后,他仍是个闲不住的人,常常到部队、厂矿、学校作报告,还担任了驻地3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爱国主义始终是他报告的主题,他多次被评为优秀离休干部。
42年后圆梦访朝鲜,重登金鹤山,凭吊昔日战友
从朝鲜回国后,他一直梦想能有机会重回朝鲜,再去看看那曾经的战场,祭奠牺牲在那里的战友。 1992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42周年之际,总参外事局从全军范围内选拔了包括他在内的8名在朝鲜战场上功勋卓著的英模,组成了访朝英模代表团。他终于如愿踏上了曾经浴血奋战、多年魂牵梦绕的那片热土。在为期7天的访问中,朝鲜政府和人民军给予代表团高规格的接待,所到之处更是受到朝鲜人民的热情欢迎。访朝期间,他参观了板门店和黄继光中学,到昔日战场金鹤山上凭吊战友,还参观了朝鲜国家历史博物馆和志愿军陈列馆,并在朝鲜国家历史博物馆有他照片的地方拍照留念。时任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崔光次帅代表朝鲜劳动党和人民军再次为他授勋。
不忘初心,传承红色使命,一家三代守卫建设长山岛
秦建彬一生养育了4女1男,都随他在长山岛生活。我的母亲秦玉英是他的二女儿。上世纪70年代末,父亲苏振水是长山岛驻军的一位连指导员,与母亲组成家庭后,扎根海岛20年,是第二代守岛建岛人。1995年,父亲调回原籍德州,在德州军分区工作至退休。我从小在长山岛部队大院里长大,自小生活在姥爷身边,对部队生活耳濡目染,2006年从军校毕业后,成为长山岛驻军的一名排长。 2009年,服从组织安排转业回到德州工作。
2000年2月初,我的姥爷秦建彬被查出患上晚期肺癌,住进了医院。弥留之际,唯一交待的事,就是让家人为他交上“最后一笔党费”。 2000年2月12日,他走完了传奇辉煌的一生,长眠于守卫建设40余年的长山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