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农民在歌唱
陵城区五虎庄社区群众在家门口编制藤椅
10月18日,一个神圣的日子。 3年前的这一天,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
山东鼎泰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京梅热情地招呼女工,一同歌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赞颂党和国家好政策。女工的脚下,是一排金灿灿的玉米。
成立10年,孙京梅将鼎泰沣建成一个年产有机梨200万斤,有机桃、杏、苹果200万斤,产品遍及北上广、远销俄罗斯的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解决了周边1000余名妇女的就业问题,带动260名贫困妇女脱贫。
在今年9月27日发布的山东省寻找“最美乡村女致富带头人”、命名“乡村振兴巾帼示范基地”活动中,孙京梅被评为山东省“最美乡村女致富带头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开创美好生活离不开妇女事业全面进步,也需要广大妇女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
德州市妇联积极发挥巾帼力量,在脱贫攻坚、致富奔康的征程中,带领广大妇女创造了出彩的人生。
目前,全市创建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300余处,培育“妇”字号园区、基地65个,居家安置就业妇女4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妇女1523名。
越来越多的“孙京梅”正活跃乡间,带动广大妇女走上致富路。
“彩凤还乡”,近百名妇女家门口就业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记者走进山东省“乡村振兴巾帼示范基地”——齐河县晏北街道葛庄村的云馨家庭农场,一堆堆收割完毕的玉米正等待装车运往粮站。“今年玉米收了60万斤,收益20万元左右。”农场主郭云一边带领着工人搬运粮食,一边向记者介绍。
郭云今年45岁,是齐河县葛庄村人,一直在镇上做糕点生意。 2014年靠着制作糕点攒下钱,回乡成立了云馨家庭农场,经过7年发展,农场从最初的2个人40亩地,发展成拥有40台大型机械、占地500亩的大型农场,年收入达400余万元。“农场解决了周边近百名妇女的就业问题,其中30多名外出打工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人年收入 3万元。 ”郭云一脸自豪。
2014年以前,葛庄村是远近闻名的空巢村,仅有老人和留守儿童,“一年冷清,半月热闹”是当时村子的真实写照。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热爱家乡的郭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展规模化种植、成立家庭农场,带领乡亲们致富。
2014年,郭云和丈夫聂宜胜回到村里,东拼西凑,流转了40亩耕地,开辟了他们规模种植的第一块试验田。
“缺技术,缺资金,连种什么我都没想好。 ”就在郭云和丈夫犯难时,县委县政府和晏北街道的工作人员雪中送炭,给他们送去5000余元的种粮补贴,又帮助他们购买了玉米收割机、深松机等,为规模种植建设“打了底”。同时又与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农技专家联系,给出专业指导意见。 2016年3月,郭云通过申请市妇联推行的妇女小额贷款、“鲁农担”等贷款,筹集资金416万元,注册成立了齐河县云馨家庭农场,建起了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农场基地大院。
农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成立1年时,由于缺乏经验,繁育麦种未成功,亏损近2万元。机械、人手不足,浇水不及时,导致又亏损了3万元。在郭云一筹莫展之际,市妇联组织的省定贫困村巾帼致富带头人培训班让她见到了曙光,在参加了2期的培训后,郭云在专家的建议下前往潍坊、南京的农科院培训班学习先进技术。 2018年,她转亏为盈,如今流转土地面积达500亩。
来这里干活的,大多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 68岁的李友旺知足地说:“上远处打工没人要了,在这里就近干点活,还可以照顾家。 ”
去年,云馨农场投资110万元,新建食品深加工车间650平方米,实现了一产种植、二产深加工、三产直销的深度融合。还使用无人机为周边10余个村8000余亩地进行义务飞防植保,为6000亩地提供深松服务,为3000余亩地提供收割服务,“希望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带动乡亲们致富,让每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郭云说。
“酵母效应”,一人带动一批人致富有路 秋高气爽、天气渐凉。在陵城区义渡口镇五虎庄社区的文化中心广场上、柏油路两旁树荫下、社区一栋栋高楼旁,处处可见手里舞动着藤条编织藤椅的村民。“坐在家里编藤椅,一个月收入1000多块,还不耽误照顾小孙女,这多亏了小周在俺们村办了个厂子。 ”7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田桂香说。
田桂香口中的“小周”,是陵城区一凡藤椅家具有限公司的创办人周娟娟。在陵城土生土长的周娟娟,2010年与丈夫冷玉宝到河北省霸州市打工,与藤编结下不解之缘。当时,藤编行业已是霸州市家喻户晓的致富项目。在外漂泊的周娟娟离家越久对孩子和父母思念越深,于是萌生了返乡创办藤编厂的想法。 2009年,她说服丈夫辞去工作,学习藤编技术。 1年后带着4万元的藤编材料,回到五虎庄社区创业。
缺人手成了他们首个难题。周娟娟与丈夫带着大喇叭,在附近六七个村招呼了3天,招了一批留守老人,她们学习和接受能力差,第一个月就浪费2万元的藤编材料。
只有初中文化的周娟娟没有被困难吓倒,她手把手一遍遍教工人技术。 75岁的刘贵英是第一批藤编工人,在周娟娟反复教授1个月后,终于出师,如今成了行家里手。现在,藤编厂熟练工已达近千人。
早在2012年,周娟娟一家的年收入就超过了10万余元。一人富不是富,带领乡亲们共同脱贫致富成了夫妻俩的共同心愿。
得益于市妇联推行的“女能人+贫困妇女”模式,2017年,周娟娟依托镇妇联举办的农业技能培训活动,在工厂内开设了“巾帼课堂”,免费让留守妇女、贫困户学习藤编技术,还向周围的居家妇女分享创业经验。
丁秀琴就是受益者之一。
丁秀琴是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患有轻度精神疾病,家中共有5口人,公公早已离世,婆婆冷淑芳患有喉癌,术后需长期服药,家庭重担压在她丈夫冷相寒一人肩上。了解到丁秀琴家庭的特殊情况,镇妇联将她介绍到周娟娟的公司打工。现在丁秀琴每年收入1.4万元,家庭人均收入达9000元,一家人脱贫奔小康。
一个女能人引领一批妇女创业就业,德州市妇联主席杨旭博形象地说,这是“酵母效应”的初步形成“今年以来,我们通过为基层女能人提供信息、技术、资金支持,培植基层女能人带动和引领能力,带领37名贫困妇女实现就业脱贫。 ”杨旭博说。
如今的一凡藤椅年利润达到8余万元,带动周边100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吸纳周边13个村的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前来务工。
搭车直播,“老技艺”变身“新网红” 从一名家庭妇女,到如今十里八村的“创业大姐”,武城县北关村的陈秀芬凭借一双双手工布鞋,已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成为拥有上万粉丝的直播“大牛”。
3年前, 46岁的陈秀芬还是一名地道的农村妇女,“下了地就上灶台”是她的真实写照。“有一天我和在城里打工返乡的邻居闲谈,说起许多城市人都在穿传统布鞋,便萌生了做手工布鞋的想法。 ”陈秀芬指着一排排布鞋向记者展示。“咱这些都是纯手工布鞋,比起商店里的布鞋成品,更加舒适耐穿。 ”
糊袼褙、纳鞋底、绣图案……所有的工序都由人工完成,为了保证布鞋的质量,陈秀芬找了附近的几个村子,都没有凑够合适的制鞋工。无奈,。
806
之下,她只好求助街道相关工作人员,最终几经波折找到了28名手艺过硬的创业伙伴。
货物有了,可销路一度成为难题。看着家里孩子每天在使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软件,陈秀芬便有了在快手开直播间的想法。第一次尝试,她就收到了十几个订单,有网友留言:“我的脚型较宽总买不到合适的鞋子,陈大姐定制的手工布鞋不仅解决了我的难题,还舒适透气。我推荐给了几个朋友,祝生意兴隆。 ”
很快,收看陈秀芬直播的人越来越多,可如何开网店,进行规范化运营让她犯了难。就在陈秀芬着急的时候,广运街道办事处及县妇联工作人员帮忙联系了武城县电子商务产业园,产业园的工作人员为她免费申请了淘宝账号,带她外出学习,手把手教授她开设淘宝店铺,学习线上经营技巧,陈秀芬也从一窍不通成为了一名“网店行家”。
当“传统手艺”遇上“流行科技”,不仅给陈秀芬提供了致富门路,还吸引了大学生慕名而来。 21岁的李晨芳下单后,对传统布鞋制作工艺产生了兴趣。现在她不仅是陈秀芬的徒弟,还利用摄影特长帮助师傅装饰网店。有了新鲜血液,陈秀芬的网店被包装得更加时尚前卫。
针对农村贫困妇女缺文化、缺技术的实际困难,市妇联实施“乡村振兴巾帼人才培育工程”项目,根据妇女申报的培训需求,连续3年市妇联通过购买第三方培训服务的方式,面向农村妇女开展以农业技术、家政、电商、烹饪、手工技能为内容的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2600余人,有效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创业就业能力。
扶贫不是目的,脱贫才是目标。“希望通过一系列措施能让贫困妇女有手艺、能就业,充分调动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她们享有出彩的人生。 ”杨旭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