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200904期 >> 第04版:往事
在冀鲁边建起一个个党支部,组建庆云县抗日救国军——
马振华: 民族利益大如天

马振华烈士(绘图)


  一
  枪响了。
  日本鬼子来了。
  小鬼子占领了平津,眼看打到沧州了。
  600万冀鲁边区民众发出怒吼:扯起大旗,拿起刀枪,跟小鬼子拼呀!
  鬲津河北岸。
  时任冀鲁边区工委组织委员马振华宵衣旰食,奔波于盐山、南皮、宁津等县组织抗日力量。 7月15日,马振华、邢仁甫(后叛变)、傅炳翰、周砚波等人,在盐山县旧县镇组织了千人集会,宣告“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成立,推选开明人士周砚波为救国会会长,邢仁甫为救国军军事委员长(后改为司令),很快在鬲津河两岸组织起了13支队伍1500人的抗日武装。
  范普权将军说:“发起救国会,组建救国军,马振华是主要组织者,实际工作是他做。那时马振华很坚决,工作很紧张,为了干工作,三过家门而不入。 ”然而,这位开辟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组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主要领导人,却既不是会长,也不是司令,只担任了抗日救国军政治部主任。

  人有理想胸怀大。
  1905年,马振华出生在盐山县旧县镇后韩沙洲村一个佃户家庭,父亲忍饥受冻供他读书,他高小毕业后在本村办起贫民小学。这期间,他组织民众向地主抗租、抗税,深受贫苦农民拥护。 1932年,由刘格平介绍入党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救国救穷人出苦海连在了一起。独生子马振华离别双目失明的父亲、含辛茹苦的妻子、幼年待育的儿女,走村入户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发动民众,发展党员,组建起一个个农村党支部,为后来建立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日寇的铁蹄踏破了祖国山河。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一切力量团结抗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马振华心中有大目标: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抗日唯大。谁主张坚决抗日,又有民众威望,能够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日救国,就由谁在“双救”里领头。在民族大义面前,讲不得个人得失。
  周砚波,出身书香家庭。 1925年从北京回到盐山县李连家村,卖地办起了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担任校长。马振华、贾震、王猛等一批著名共产党员,都先后在“三高”读书。“九一八”“七七事变”发生,周砚波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宣讲“国耻”,带领师生举行游行示威活动,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周砚波在当地士绅阶层和民众中有较高威望,吸收他加入抗日“双救”有利于团结抗日。于是,马振华、于文彬、邢仁甫等共产党人邀请周砚波、吕墨翰等社会名流共商成立“双救”大事,推举周砚波为“双救”会长和政治委员长。
  邢仁甫,曾在军阀马鸿逵属下当过少尉副官,共产党员。“七七事变”后来到冀鲁边工委。土匪出身的崔吉章和邢仁甫是把兄弟,带着一部分人枪要求参加抗日救国军。马振华、于文彬等权衡,邢仁甫有军事知识,又可以节制崔吉章的匪性,便推举让他当军事委员长。
  就这样,马振华以民族利益至上,不居功争位,推周砚波、邢仁甫走上了前台。
  大潮涌起鱼龙杂,泥沙俱下浪淘沙。
  当时,参加抗日救国军的人员成分复杂。有的人想借抗日救国军扩充个人势力,有的人不听指挥,自行其是,有的人争权要官,不答应就拒不执行军事委员会的指示。马振华等人为抗日计,采取了团结、斗争、改造的方针。
  1937年10月,崔吉章趁杜步舟正在乐陵东部发动组织民众抗日之机,从第六团拉走了两个大队。杜步舟非常气愤,找到马振华要求要回人马。马振华反对崔吉章的做法,对杜步舟说:“你的大队拉到了他那里,还都是在自己的部队。这时如果非要要回部队,因此闹了意见,弄不好会造成队伍分裂,对共同抗日不利,还是以大局为重,不要坚持要回了。 ”其间,崔吉章要求当司令。马振华着眼抗日大局,和邢仁甫、周砚波几次找他谈话,一不与他公开分裂,二不答应他的要求。
  马振华力图改造崔吉章的队伍,他安排共产党员到该队伍任职。张白水回忆亲身经历说:“我到崔吉章属下第一团任政治主任,上任前马振华向我交待:‘团长郑松林这些人重感情,讲义气,如果他要和你拜把兄弟,可不能拒绝,要你参加三番子(指在帮会中的人),也可以参加。 ’马振华的目的是要保住这支队伍。我在团里发展了几名党员,崔吉章投敌拉走队伍的头天晚上,我把党员和十几个战士、十几条枪带回了游击队。 ”

  红点黑点两笔账,策反攻心敌化友。
  日本鬼子占据冀鲁边区后,拉拢汉奸为他们卖命。马振华清楚,这些当汉奸的人,有些人是被强迫,有些人是为了混饭吃。策反汉奸暗中帮助抗日,就会变为我们的“耳目”,削弱敌人的力量。
  马振华组织边区抗日军政组织制定“红黑点条例”,对伪军开展攻心战。红点条例:“不逮捕抗日同志;营救抗日工作同志;能掩护抗日工作;能帮助抗日军情报与购买军用品;不残害抗日人民;应付拖延征粮征麦者。 ”黑点条例:“逮捕抗日同志;破坏我下属政民工作;侦查实报我军活动情况;破坏我后方抗日机关;残害抗日人民;积极帮助敌人征粮征麦者。 ”抗日干部战士上门做伪军家属的工作,叫家属把伪军约回家,拿“红黑点条例”给伪军看,讲形势,讲政策,指出路,教育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同时,开展锄奸活动,对作恶多端的汉奸特务予以严惩,杀一儆百,震慑敌人。
  攻心战给我方在敌人内部安了许多“耳目”。鬼子发动扫荡,有的伪军给八路军当内线,送情报,有的伪军偷把药品和子弹卖给我军。在许多据点、岗楼,八路军通过时一报名号,伪军赶快放下吊桥。八路军战士有时住在开明地主家里,有时住进了伪乡长家的后院。

  黎明前的夜最黑。
  1940年,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最艰难的阶段,日军对根据地实施了“囚笼政策”,在平原地区到处安据点,设岗楼,挖洪沟(封锁沟),把根据地切割成块。对根据地实行了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日伪军采取远程奔袭、铁壁合围、拉网扫荡、梳篦清剿等战术,企图把八路军抗日武装堵死、饿死、困死。
  面对白色恐怖,边区抗日斗争能不能坚持下去?靠什么坚持?时任津南地委书记的马振华坚定地说:“边区的群众基础好,有革命斗争传统,地方党和部队也非常团结,坚持边区斗争准能行。只要大伙有决心,依靠党,依靠群众,坚持武装斗争,我们完全能在这里站住脚。 ”
  夜,是属于游击健儿的。
  马振华部署队伍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保存实力,带领战士乘夜色进村发动群众,发展党员、团员,组建党支部、农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建立抗日堡垒村、堡垒户,为部队筹粮筹款。指挥各地的县大队、武工队,组织民众乘夜色破铁路,扒公路,填洪沟,掐电线。袭击据点、岗楼骚扰敌人,打得敌人一到夜晚就龟缩在据点、岗楼里不敢出来。
  1940年9月10日,马振华和宁津县委书记张维明等同志到宁(津)、乐(陵)边界一带敌区检查、部署工作。 12日来到柴胡店镇薛庄村,深夜被300多名日伪军包围。正在开会的马振华觉察敌情,迅即布置突围。拂晓,张维明和区财政助理荣义波突围倒在血泊中。马振华身边,警卫班长樊洪信和两名战士先后牺牲。马振华拿过樊洪信的手枪冲着敌人双枪齐发,子弹打光了,他又操起一把铁剪子。这时,敌人从他背后爬上墙头,朝他连开几枪,马振华手握铁剪慢慢倒下去,为抗日救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英年35岁。
  薛庄惨案,马振华、张维明等11名同志牺牲,区委书记李茂林和农救会主任陈丙森和一部分战士幸免于难。
  鬲津河悲怆凝噎!英雄不死!
  马振华等同志牺牲后,中共冀鲁边区党委作出特别决定,将宁津县改名振华县(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原名)。冀鲁边区人民怀念马振华烈士,学习和发扬他的革命精神,编写《歌颂马振华》歌曲传唱:“边区的革命舵手,边区的抗日元勋,边区的慈母啊!你为革命壮烈牺牲,丢下了这悲愤的一群。振华!你的革命精神,吓得敌人发抖;你的工作魄力,迫使敌人慌走。你最后,还想扼死一个鬼子,一枪啊!正打在你的胸口……”
□朱殿封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马振华: 民族利益大如天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