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驰的生产车间,所有环节均可通过扫码完成,各项数据一目了然(资料图)
鲁西北数据湖城市运管中心的大屏上,正在筹划的“德州市城市交通大脑平台”非常醒目。 记者李榕摄
□本报记者李榕 本报通讯员赵庆川崔志华白聪聪
线上超市、无接触送餐到家等服务,让市民不出门就能“应买尽买”;智能化“无人工厂”,让生产线24小时运行;种收销全程智能化“智慧大棚”,改写了传统种菜方式……眼下,随着大数据智能化、5G网络、区块链等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德州数字经济正在激发出更大活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23.4%,展现良好发展潜力。但同时应用市场尚未培育成熟、数字技术人才支撑不足等因素,也制约着德州数字经济从初级阶段向纵深迈进。
近千家企业“上云”腾飞
8月10日,在位于齐河县齐鲁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百多安生物医学科技园内,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改造提升的一条药包材生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生产。原本需要人工完成的多道工序,如今经过自动化设备可一键成型。
这条全自动化生产线不仅用于考核员工的生产效率,还能为以后架构的企业大数据平台输送准确的数据信息,实现客户-订单-生产-仓储-物流-售后的数据交互对接和科学调配,打通供给方与需求方的信息通道。公司信息管理部主管焦涛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仅这条自动化生产线生产效率就提高了50%,合格率从80%提高到了99%,预计智能化工厂全部建成后,整体生产效率将提高60%以上,企业每年将降低综合成本50%以上。
越来越多的企业尝到了“上云”的甜头。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企业,永锋集团有限公司搭建了智慧能源大数据管控平台,通过对能源的动态分析、精确调度以及对生产过程的实时预警和实时预测,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人的经验进行调节的方式。依靠大数据分析+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公司生产效率提升了20%,吨钢加工成本降低了300元,每年可提升效益2980万元,该平台也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工信部“2019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服务试点示范方向)”的平台。
在禹城,山东禹王生态食业有限公司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生产的稳定性,产品一次合格率提高了7%,年度运营成本降低了22%,经济效益显著。在宁津,山东迈宝赫健身器材有限公司与腾讯云合作,开发智能化及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
工业提升了,农业也要插上翅膀。位于庆云县尚堂镇的山东水发田园综合体,约7米高的“智慧大棚”很是醒目。大棚内没有土壤,依托智能化设备,所有的蔬菜苗生长在插着滴灌设备的椰糠条里,再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水肥占比进行营养输送。
在大棚电脑控制室里,可以看到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棚内的各项环境数据,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对光、温、水、气、肥等进行精准调节,让作物生长达到最佳状态。“大棚内每平方米番茄年产量可达25公斤,是传统大棚种植的4至5倍。‘智慧大棚’摆脱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体现出了数据的价值。 ”山东水发田园综合体综合部经理高倩说。
“过去提起大数据,一些企业觉得不如买几台设备、新建一条生产线那么直观,能很快带来回报,如今这种观念正在发生改变。 ”德州市工信局工业互联网科科长赵俊杰介绍。近年来,随着要素成本攀升,一些传统企业面临较大的生产经营压力,拥抱包括工业互联网在内的智能化浪潮,成为企业新的发展方向。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有近千家企业“上云”,其中在山东省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注册企业607家,142家企业兑现云服务券补贴。通过“上云上平台”,企业实现了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老业态也能发挥新动能。
数字资源变产业蓝海
企业成批量加速“上云上平台”,促使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大发展,也带来了产业的变革升级。
依托奥链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驻企业所有订单、工序和原料等数据,均可在系统内自动生成和匹配;线上能以优惠价集中采购机床附件等大宗物资;凭借“销售订单”可一键触达供应链金融……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山东精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把工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变成了现实。
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公司,前身是德州新未来科技有限公司的软件事业部。眼下,公司实现了从硬件设备、信息集成到“云平台服务商”的转型升级,是全省第一批,也是我市唯一入选的企业“上云”行业云平台服务商。旗下的奥链平台被工信部评为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创新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帮助了500余家企业“上云”,累计交易金额达20亿元。
以山东丽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为例,奥链平台提供的信息化服务每年可为其创造1500万元以上价值。在丽驰的生产车间,每一件产品都被赋予代表身份标识的二维码,自调度中心下单、吊焊、入库至交车,所有环节均可通过扫码进行全过程追踪,各项数据一目了然。企业“上云”后,生产过程错误率不到0.1%,销售订单错误率降至0,客户订单及时交付率提升到98%以上,人工成本大幅降低,供应商质量提高,公司的管理成本和生产运营成本平均下降2%左右,仓储物资减少库存积压15%以上,创造了一个个传奇式的数字。
“每台设备在生产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过去都白白浪费了。如今把它们利用起来,才知道大数据能产生多大的价值! ”尝到大数据改造后的甜头,多家企业负责人如此感慨。
两年前,当鲁西北城市数据湖产业园项目落户德州时,不少人还觉得它是遥远的“黑科技”。两年后,在疫情之下,随着云办公、云课堂、云问诊等云生活的兴起,人们发现原来大数据离自己如此之近。
由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能集团联合投资注册的德州易泰数据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数据湖项目的主要运营者。这一项目是易华录公司在山东省建设落地的第一个数据湖,总投资20亿元,主要建设融合数据感知、存储、分析为一体的智能化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是经开区乃至德州市破题大数据产业的生动实践。
在鲁西北数据湖城市运管中心的大屏上,记者看到,正在筹划的“德州市城市交通大脑平台”非常醒目。该平台通过数字仿真技术将德州市交通整体情况真实、立体地展现出来,包括道路运行效率、交通执法管理、总体处置调度、道路安全监管等,同时能够利用AI技术实时聚焦发生状况的具体地点,极大提升了道路交通问题处置效率。“通过这个平台,市领导无需到现场,便可实时掌控全市道路交通情况,同时各部门也可通过平台对路网、车辆、人员、事件等进行全面感知,及时处理各类情况。 ”公司总经理杨坤青说。
除了能为政府部门提供服务,节约时间成本,提高办公效率,数据湖项目的建设,能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易华录核心蓝光技术具有抗病毒、抗电磁、功耗仅为硬盘存储的6.5%等特点。在这里,数据湖从技术层面可以解决海量数据物理存放的问题,进而实现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有了数据湖以后就会产生数据生态,里面可以‘养鱼养虾’,鱼虾就是数据湖里面的企业。这些数据可以为实体经济服务,孵化新产业,带动新就业。 ”在杨坤青看来,这就是大数据应用带来的变化。
目前,德州涌现出了奥链工业互联网平台、纺织工业云平台、激光加工设备大数据云平台、格瑞德商务运行平台、非转基因大豆蛋白智能制造管控平台等一批本地工业云平台。腾讯云(德州)工业云基地项目、忽米网德州市新工业服务平台、智慧化工服务平台、海尔卡奥斯+绿动能共享园区、京鲁数谷等一批工业互联网项目相继落户德州。一大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改善民生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正在落地生根。
深度融合仍在路上
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在德州从无到有、落地生根,并逐渐枝繁叶茂,未来发展前景可期。“目前,德州已初步形成了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基础,以电子信息制造业、通信服务业为增长点,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带动融合应用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但从总体看,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 ”赵俊杰坦言,尽管近年来全市GDP持续增长,但总量规模依然偏小,客观上造成了数字经济发展“土壤”相对贫瘠。
记者在调查中进一步了解到,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高、应用市场尚未培育成熟、数字技术人才支撑不足等因素仍制约着德州数字经济从初级阶段向纵深迈进。
以数字化技术人才为例。“我们公司现有数字技术人员60余名,缺口至少有一半。 ”山东精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之田说。本地以传统产业为经济支柱,大数据产业相关人才基础仍显薄弱。同时,现有人才中基础人才占比大,高层次专业人才占比偏小,短时间内又很难快速培养起来。
如何实现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事实上,早在2018年,我市配套出台了《德州市实行“云服务券”财政补贴助 推 企 业 上 云 实 施 方 案(2017-2020)》和《德州市“云服务券”财政奖补实施细则》,以财政补贴的方式,向企业发放云服务券,鼓励企业“上云”。不久前召开的德州市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动员大会提出,要推进制造业和数字化融合,积极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瞄准产业集群发展“主方向”,打通终端市场和产业链上下游。
与此同时,《贯彻落实数字山东2020行动推进数字德州建设实施方案》也正式出台,根据规划,年内孵化10个以上创业团队,为小微企业培训千名左右技术人员。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庆云、临邑、齐河和乐陵4县市开展县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数字产业生态,支持建设3至5个市级数字经济园区以及3至5个市级数字经济平台。
“数字经济背后实质是各行各业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主导的升级改造。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企业对信息技术接受程度、政府推动力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对于德州数字经济的发展,德州市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杨明文给出了建议,适度超前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以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重点突出对人才应用性技术研发能力的培养,鼓励更多高端人才回乡就业创业。此外,继续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及重大项目落地,从健全管理机制、挖掘市场需求、加强智力建设等角度加大提升德州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