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200821期 >> 第03版:人物
育人教化学用相长
——记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徐桂云


徐桂云(中)在实验室工作


  □本报记者屈大鹏本报通讯员邓美平
个人简介
  徐桂云,1968年生,夏津县双庙镇清凉寺村人,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化学分析、纳米生物分析、仿生界面材料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无机纳米材料、天然大分子及其改性材料、导电聚合物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等的制备,以及它们在环境污染分析、食品检验、转基因产品检测、太阳能电池等方面的应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论文20余篇。
  7月19日,骤雨初歇,天空大有放晴的趋势,走在依山而建的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校园里,向北望去,青岛百果山森林公园映入眼帘,如同一间天然氧吧,空气清新、沁人心脾。在校外一间咖啡馆里,记者见到了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徐桂云。
  在异地他乡见到家乡人来访,徐桂云非常高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不过是受家庭影响,对教育充满热爱罢了。 ”简单寒暄几句,她的思绪渐渐飘回从前,向记者讲述起自己的故事。
四代从教不忘初心
教师世家薪火相传
  今年52岁的徐桂云是夏津县双庙镇清凉寺村人,爷爷过去是私塾教师,父亲和叔叔也曾分别在村里小学和镇上中学任教。受家庭环境熏陶,徐桂云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憧憬,从小就立志当一名人民教师。
  小学和中学阶段,由于在家人任教的学校读书,徐桂云得到了更多关注,而她也没辜负家人与老师的期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中时生物拿过全德州地区第一名,成为老师和学生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1987年,徐桂云参加高考,以553分的成绩填报了山东师范大学。“我一个同学考了550分都填报了山东大学,老师们也劝我将志愿改成山大。 ”徐桂云说,她那时一门心思要圆教师梦,对师范类学校情有独钟。最终,她以第一名的入学成绩被山师化学系录取。
  大二时,徐桂云就迫不及待地感受了一把当教师的感觉。她找了份家教的兼职,给一名初中生做全科辅导。这个孩子因为底子差,学起来比较吃力,徐桂云从基础开始,一点点地为他耐心讲解,每逢重大考试前夕,还会吃住在学生家里突击辅导。一年时间下来,这个孩子的成绩明显提升。
  大学4年,徐桂云年年期末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拿一等奖学金。毕业后,她顺利考入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1994年,硕士毕业后她来到济南,在山东轻工业学院(现齐鲁工业大学)任教,正式圆了自己的教师梦。“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感觉这些年的努力付出都值了。”徐桂云说,教书育人已经融入家风在代代传承,如今,她的两个侄女也加入教师行列,分别在夏津一中、夏津二中任教。
  初到济南工作时,徐桂云已经为未来做好了打算,等工作稳定下来,就把父母接到济南。二老操劳一辈子,该由儿女尽孝,享享清福了。可天不遂人愿,1995年,父亲因肺癌去世,这让徐桂云备受打击。“那段时间走在公园里,听到有人在拉二胡,就情不自禁地掉泪。 ”徐桂云说,父亲喜欢京剧,擅长拉二胡,当年自己一心想攒钱送父亲一把好二胡,可还没等礼物买到手,就天人两隔。从那以后,徐桂云对母亲的身体更为在意,母亲身患哮喘,身体一直不好,徐桂云每次出差,都会在当地寻找治疗哮喘的药。
良师益友携手同行
教学相长共创佳绩
  在山东轻工业学院,分析化学是徐桂云教授的主要科目之一,这一科目融合了化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经常要待在实验室工作。授课过程中,徐桂云边教学边演示,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生动地展现在实验操作中。“上大学时经常有同学因为学习、情感的问题而哭鼻子,我就去开导她们。 ”徐桂云说,因为性格乐观开朗,许多人有心事都喜欢向她吐露,寻求安慰和解决办法。从教后,她把这一特点“发扬光大”,对待学生,不仅关注学习成绩,对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也十分关心。“曾经有一名学生,按照父母的意见报考了化学系,但他真正想学的是动画,因为转专业的事儿一直和家人闹得不愉快。 ”时隔多年,徐桂云对此依旧印象深刻。了解情况后,她多次与学生沟通,在她的帮助下,这名学生在化学专业顺利毕业的前提下,业余时间学习动画,如今在动画行业已经有所成就,多年来一直对徐桂云心怀感激。
  从教这么多年,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和徐桂云亲近,把她当做良师益友,她也始终与学生一起,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坎坷,分享成长与快乐。
  2001年,徐桂云被评为副教授。 2002年,因丈夫工作变动,她去往青岛生活,进入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任教,并于2007年在职取得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
  任教多年,徐桂云在教学方面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目前,她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参加的研究项目“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山东化学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身患癌症乐观面对
亲情陪伴笑对人生
  2012年,徐桂云44岁,正值教学科研的黄金年龄,正当她想放开手脚攻坚学术取得更大成绩时,一张体检报告单让她的计划轰然倒塌,肺癌——这个她最不愿意面对的字眼,在当时几乎将她整个人击垮。“父亲就是因为肺癌去世,母亲患哮喘多年,前两年也已离世。 ”徐桂云说,两位至亲都患有肺病,这几乎是刻印在她内心深处的一道阴影,以至于治疗初期,她听不得任何和“肺癌”相关的字眼。
  但生性乐观坚强的徐桂云没有让悲观的情绪持续太久。“患病之后,家人、同事和学生们的陪伴、安慰让我意识到,有这么多人关心我、爱我,我有什么理由不坚强起来?”徐桂云说,那段时间,从来没下过厨房的儿子开始研究菜谱,笨手笨脚地为她准备一日三餐,丈夫则承包了其他所有家务;同事们在工作上给予积极帮助,让她免去后顾之忧。
  半年之后,肺部切除五分之一的徐桂云坚强地回到了工作岗位。然而,她的肺已经难以适应实验室里的空气,这让她的心情低落了许久。“不能进实验室,意味着很难在科研上继续突破。 ”徐桂云说,“那我就在教学方面多贡献些力量。 ”
  徐桂云带的最后一届研究生今年毕业了,未来几年,她的工作重心将是为本科生授课。让她感动的是,每次上课时,学生都会默默地在讲台上放一把椅子,让她能够坐着上课。
  从教近30年,徐桂云桃李满天下。每每逢年过节,看到一条条学生发来的祝福短信,都会激起她心中的阵阵暖流。徐桂云感慨道:“受身体影响,我的从教生涯并不完美,但我做到了无愧于心。当我看到学生们业已成才,有的还接过了教书育人的接力棒,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 ”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记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徐桂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