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200605期 >> 第02版:人物
愿为“大国基建”添砖加瓦
记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艾庆华


  □
本报记者
张晓航
本报通讯员
邓美平
个人简介
  艾庆华,1977年生,夏津县白马湖镇东店村人,现任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取得大连理工大学桥梁抗震专业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结构防灾减灾专家李宏男教授。长期从事桥梁抗震和健康监测研究。曾主持2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河北省交通厅和教育厅科研项目,完成多项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和中国建筑等公司的技术咨询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
  近些年,在中国的大地上,大量举世瞩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拔地而起,彰显出大国硬实力。
  基建突飞猛进的背后,离不开大量工程技术人员的默默付出,德州老乡、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艾庆华即是其中一员。 5月20日,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工作感悟。
“最重要的是不放弃不认输”
  1991年,一个冬夜,夏津县第二中学的一间教室里,14岁的艾庆华合上书,把被褥铺到拼起来的课桌上。屋里很冷,一张嘴就哈出白气;被窝很凉,一钻进去就打冷战——这些他都不在乎,透过蜡烛的火苗,他仿佛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学校是有宿舍的,不过会按时熄灯。艾庆华向老师申请了夜里“看教室”的工作,为的是点着蜡烛多学些时间。每天中午,他也很少回宿舍休息,而是在教室学习。
  夏津二中距艾庆华的家——白马湖乡(今白马湖镇)东店村有10多公里,每周,他都要骑车回家一趟,拿些干粮和换洗衣物。他原本在家附近的学校上初一,但父亲告诉他“二中老师教得好,去那里念书才能考上好高中,才有机会读大学”,并帮他办了转学。父亲没什么文化,但一直做着小生意,见多识广,深信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命运。
  在那之前,东店村从未考出过大学生,甚至连中专生都没有,艾庆华要改变的不仅是自己的命运,也是全村的历史。这造成了额外的压力,却也多给了他一份动力。
  刚进夏津二中时,艾庆华的成绩排在全班10名开外,但到了初三,几乎每次考试都能拿第一,还在全省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化学竞赛中也有斩获。高考后,他被山东建工学院(今山东建筑大学)录取。
  认真、刻苦之外,艾庆华认为最重要的是不放弃、不认输。“我打小没表现出过人之处,除了我爸妈,很少有人相信我能考上大学,但我没放弃,并且随着成绩进步越来越有信心。 ”他对记者说,“我的工作成绩和很多老乡相比差得远,但如果我的成长经历能给家乡的年轻人一些鼓励,也算是为家乡做点贡献吧。 ”
“只要对社会有用,就不怕工作苦”
  眼下,学校尚未复课,艾庆华已经忙碌起来。接受采访前一天,他刚参加了学校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室的设备招标会。“这是学校投资3400万元筹建的大型实验室,安排我负责设备评审。 ”艾庆华介绍,振动台能再现地震动时程,通过观察结构模型的损伤模式,采集其地震反应,可以让研究人员更深入了解结构的抗震性能,为结构抗震理论发展和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桥梁抗震,是艾庆华硕博连读时选择的专业。在不少人看来,这是个冷僻又陌生的专业,实际却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座桥设计建设之时,抗震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只要你走过桥,就和这个专业产生了联系。”艾庆华说,桥梁抗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贯穿桥梁选址、结构选型、结构设计等各个环节,既要选择合适的力学模型对结构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必要时还需要在实验室进行模型试验,以了解复杂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从做博士论文开始,艾庆华一直从事桥梁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的基础理论研究,完成多个桥梁抗震相关的省厅级科研课题,并参与汶川地震桥梁结构震后修复调查工作。
  参加工作后,艾庆华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是一个理论计算和现场试验联系密切的研究方向,计算的复杂非专业人士很难理解,现场工作的艰苦亦是少有人知。
  2015元旦前后,艾庆华和同事到湘渝铁路线做桥梁检测项目,相当于为大桥“看病问诊”。一个月时间里,近300公里的铁路线上,他们要对金华寺大桥、前进大桥和猴河大桥3座铁路桥进行动态检测。铁路桥多建在荒郊野外,距离城镇和村落都比较远,食宿不便,为了看护设备,忙完一天工作后,还要在桥梁下露营。有些桥梁坐落于人烟稀少的峡谷,晚上周围一片漆黑,天冷、风大,有时还有雨,他们靠一个灯泡采光,一台“小太阳”取暖,还要时刻担心野兽出没,睡个囫囵觉是种奢望。“只要对社会有用,就不怕工作苦,更何况还有很多人的工作比我们苦得多。 ”艾庆华的语气平静却坚决。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采访时,艾庆华和记者聊起前段时间网络热议的“虎门大桥涡振事件”,虽然桥梁涡振属于风振,不属于他从事的桥梁抗震领域,但他依然从动力学角度给出自己的见解。而在说起国内外一些知名桥梁的设计亮点、工程成就尤其是抗震设计时,他更是如数家珍。这是他长期坚持学习的结果。
  工作后,艾庆华依然如饥似渴,把最多的时间用在学习和思考上,每当国内外有知名桥梁建设完成时,他第一时间找到相关资料研究分析,并做好笔记,汲取其中养分,到自己承接工程项目时为我所用。“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这是艾庆华一直坚持的观点。当年考上山东建工学院,并非他的第一志愿。刚进大学校门,他就立下考研的志向,把每一分钟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最终顺利考入大连理工大学,拜在著名结构防灾减灾专家李宏男教授门下。
  得益于中学和大学阶段打下的基础,尤其是在力学方面的扎实积累,艾庆华在桥梁抗震领域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博士毕业后,他进入石家庄铁道大学工作。
  石家庄铁道大学前身是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创建于1950年,当时系全军重点院校,2016年被河北省列为重点支持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坚持服务国家及地方重大工程需要,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
  在这里,艾庆华得以参与高质量的工程项目,也得到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这些年,他主持2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河北省交通厅和教育厅科研项目,完成多项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和中国建筑等公司的技术咨询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
  教学方面,艾庆华和同事为学院开辟了桥梁抗震相关专业课,并主讲博士生课程《桥梁抗震》,指导硕士生10余名。“我经常和学生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我们土木工程人赶上了好时候,骄傲与自豪的同时,更要负重前行。 ”艾庆华给学生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抗震关系到一项工程的安全,安全无小事,务必踏实严谨;二是我国桥梁工程建设在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方面还有不少需要突破的难关,大家要结合国家需要去学习、去突破,努力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
  离家多年,艾庆华始终把家乡放在心上。“位于德州的桥梁工程项目我也参与过,如石济客专德州段的施工技术咨询等,每次返乡工作我都怀着极大的热情。我感慨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好的经济水平、城市风貌、生态环境都让我感到自豪。 ”他对记者说,“希望今后能有机会,让我为家乡发展出更多力,干更多事。 ”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记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艾庆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