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200518期 >> 第24版:疾控
市疾控中心:精锐团队筑成坚强屏障
□本报记者张晓航本报通讯员许学水张媛媛

已是深夜,依然在实验室与病毒“较量”


在庆云定点医院,与当地疾控人员一起开展流调


集思广益,策划宣传方式


统筹分配物资,全力做好保障


  检验团队
“禁区”里奋战的“病毒捕手”

  疫情来势汹汹,人人避之不及。不过,有这样一群人,天天都要和新冠病毒“亲密接触”,他们是市疾控中心检验团队,被称作“病毒捕手”,全市绝大多数新冠肺炎病例样本都由这个团队检测完成。
  1月22日开始,6人的检验团队毅然放弃了春节假期和之后的每一个周末,全力与新冠病毒展开面对面“较量”。近期疫情虽趋于平缓,但随着入境人员、湖北返德入德人员、复课学生以及防疫一线人员纳入检测范围,工作量依旧庞大,他们拧紧的发条仍然无法放松。“能干多快就干多快!只有快速出具检测结果,才能尽早确定是否被感染,尽快实施隔离,避免疫情扩散。 ”检验科科长董健说。
  正常时期,市疾控中心病毒实验室年均样本检测量在5000份左右,但这段时间,单日最高检测量就达到了近1000份。虽然任务繁重、人员十分紧张,因湖北战疫需要,检验团队还是克服困难,选派检验员刘维超2月15日驰援黄冈,另外5人承担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如是情况下,5位检验人员两班倒,其他工作人员配合做好标本接收以及报告记录,实验室24小时满负荷连轴转,每人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任务重的时候连续工作20小时以上也是经常。
  核酸检测需要和病毒直面“较量”,尤其在核酸提取环节,检验人员与病毒距离特别近。“新冠病毒传染性强,对它的认知尚不够充分,所以工作中我们必须要特别细心、耐心,一点都不能走神。 ”细菌实验室主任徐北霜说。
  每次走进实验室,他们都要全副“捂”装,工作服、防护服、手术隔离服和鞋套,多层手套以及护目镜,里里外外许多层,一干就是六七个小时,检测完成后还要马上清理实验室,就地对实验废物进行一个多小时的高温高压消毒处理。
  出汗、缺氧、眩晕、恶心、口渴,聚精会神工作的他们要克服种种不适,每次实验结束,他们的耳朵和鼻梁早已受压淤血,眼眶布满暗红的勒痕,双手被汗水泡得泛白。“处理样本时,胳膊要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这段时间,胳膊每天都是酸的。 ”检验员张亚楠对记者说。“进入实验室之前只吃饭,不喝汤,更不敢喝水,再累再渴也要忍到脱下防护服,把自己消毒干净的那一刻。 ”病毒实验室主任王国强说,“走出实验室时,体力精力都到了极限,但没有一个人喊累。 ”
  这支过硬的队伍,曾承担过2009年甲型流感、2014年禽流感、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大疫情的检验检测,流感监测工作在全省考核中连年第一。如今,在新的战场上,他们同样不辱使命。
流调团队
战疫前线的“福尔摩斯”

  他们是无畏逆行的勇士,是行走战场的“侦察兵”,更是明察秋毫的“福尔摩斯”。他们是德州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员,简称流调员。每当有确诊或疑似病例出现,他们便出动了。
  “流调为的是把住两个关口,通俗说,一是感染来源,二是感染去向,这两件事搞清楚了,疫情传播的链条就能被有效阻断。 ”流调队员郭威对记者说。
  “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过? ”这是流调中最基本的问题,被流调队员戏称为“哲学三问”。不过,流调可不是问几个问题那么简单。有的被调查者活动范围大、接触陌生人多,有的记忆不准确,这就要求流调员思维机敏、善于观察。
  流调需要通过问询、查看监控、实地探访等方式,一遍遍地梳理,掌握被调查者去过哪些地方,接触过哪些人,接触的密切程度如何。有一回,为了寻找两个确诊病例间的关联,他们盯着一段监控视频一帧一帧地查看,最终发现二者的交集,真有种公安机关破案的味道。
  更让流调组为难的是,不少人出于种种考虑抵触调查。“这时候我们先要给予关怀,动之以情安抚他们的情绪,再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配合调查才是对所有人负责。 ”流调队员崔永彪说。
  早一点明确传播链条,就能早一点控制疫情传播,为此流调组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与疫情比速度。
  2月4日晚,武城确诊两起聚集性疫情,收到消息后,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市领导小组咨询专家组组长高志坚带领流调队员连夜赶赴武城,会同武城县疾控中心开展流调工作。 5日清晨6点半,流调队递交了第一份疫情报告,来不及休息,又赶赴重点村开展密接追踪调查。早上8点半,他们画出含千余人口的“调查地图”——村地图上标注出一条条不同颜色的线,确诊病例去过的地点和接触人员信息逐渐跃然纸上。经过一天的摸排调查,流调队最终理清了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及时隔离密切接触者,同时对村庄实行管控。
  2月6日一早,他们又匆匆赶往另一处重点村庄展开调查。直至2月7日凌晨1点半,这两起聚集性疫情的发生与传播情况基本明确,2天3夜的连续奋战,他们为切断传播链、控制疫情争取了宝贵时间。
  不仅要身穿防护服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更要直面确诊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循迹追踪,流调队员承受着体力、压力、风险等多重考验,但他们从不畏惧。“通过这项工作,能及时让更多人避免感染风险,我们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流调队员尹胜利说。
健康教育团队
随“疫”而动的“战地宣传员”

  在市疾控中心,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随“疫”而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宣传,提高公众防护意识和能力,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他们是健康教育团队。
  1月22日起,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李敏带领团队成员毅然放弃节假日,选择坚守防控健康宣传第一线,策划主题,撰写文案,校对文字,制作视频、H5等,每一项工作都字斟句酌,力争最好的宣传效果。他们制作推送的《疫情防控告市民书》《春节致信》《市民倡议书》《学生及家长致信》《返岗工作,做好疫情防控》系列微课等内容在朋友圈广泛流传,及时传递防控知识,给市民吃上“定心丸”。
  李敏介绍,健康教育要“随疫而动、精准施策”,每一次疫情形势和防控重点发生变化,宣教方向必须进行针对性改变;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也要进行不同的策划与准备。
  李敏与丈夫尹胜利同为疾控人,面对疫情,他们选择用自己家庭的“小别离”换全市人民的健康平安。王书娟是团队里资历最深的,天天忙于加班,把两个儿子放在老人家里,有一次,因临时接到去某县疫点跟拍的任务,不能如约回家陪伴儿子,3天后回到家,小儿子都不愿跟她说话了。孙金涛作为“万名干部下基层”乡村振兴服务队成员,被派往齐河工作,疫情发生后,他主动请战归队,作为团队里唯一的年轻小伙,总是重活累活抢着干。刘聪是团队里年龄最小的,入职不到两个月就赶上疫情,她充分发挥90后思维活跃、创新性强的特点,创新设计一图读懂、H5、防控小游戏等新颖活泼的健康教育宣传方式。
  截至目前,他们共编发微信230条,创作系列微课12期、科普短视频10期、一图读懂17期、H5宣传13期,微课点击率20余万人次。
  为全方位拓展疫情防控宣传渠道,市疾控中心还组建了对外宣传、24小时咨询和企事业单位、学校复工复课宣讲指导队等团队。对外宣传人员实时监测舆情动态,深度挖掘典型人物事迹,为疾控人发声,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是常态;咨询热线在某种程度上是疫情防控“晴雨表”,24小时咨询室的同志们通过两部电话为市民解疑释惑,累计接听来电5000余通,并及时把每天热线情况汇总分析,以供应急指挥部参考。企事业单位、学校复工复课宣讲指导队的17名同志针对不同行业及各学校、社区,采取“线上科学宣讲+线下温情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沟通联系,主动靠前服务,累计分类开展精准指导317家单位,受众10万余人次。“虽然我市疫情防控形势平稳向好,但境外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仍不能疏忽大意。不获全胜不收兵,我们一定会坚守岗位、奋战到底! ”李敏说。
后勤保障团队
稳住后方 助力前线打胜仗

  在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线上,检验团队在实验室“猎毒”冲锋,流调尖兵在隔离病房和密切接触者中游走排查,健康教育团队“随疫而动、精准施测”,后勤保障团队则稳住后方,助力前线打胜仗。“物资在手才能心里不慌,但疫情势头凶猛,任务重、战线长,各类物资消耗巨大,部分检测仪器和消毒灭菌用品难以满足需求,大量防护物资生产和销售商无现货,最开始我们压力很大。 ”药械科科长齐思河说。为此,后勤保障团队紧急推行“一人一车一企业”模式,物资采购员起早贪黑,多方协调、百般求人,辗转烟台、济南、北京和本地厂家,想尽一切办法购进物资。“我们有个协查通报要连夜盖个章,以便尽快发出。 ”“有个文件需要机要人员尽快取回。 ”“省里要开紧急视频会,需要调试视频设备。”……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各类文件指令纷至沓来,培训会商一场接一场,综合协调工作事项复杂、头绪繁多,时间和任务不固定,综合协调员常常像陀螺一样“旋转”在各个工作环节,成为保证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开展的关键。
  为保障一线人员的日常生活,生活保障员跑遍了全市各大商超,为加班加点的队员送上热饭、热水和牛奶,为值守在高速路口和高铁站的安检员送去棉衣、棉裤、棉鞋。从市场买回来的菜,他们先仔细清理干净再加工制作,考虑到检验团队整天面对病毒,不能到餐厅和其他人一起吃饭,他们还主动承担起送餐任务。负责管理餐厅的孙建民今年就要退休了,但他主动挑起餐饮保障大梁,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保证同事吃上热乎饭,把余热全部献给深爱一生的疾控事业。
  工会作为职工的“贴心人”,每天把慰问送到指挥部、咨询室、一线队员的手里,并向一线队员家属送去关心和敬意,解除一线队员的后顾之忧,让大家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还有人顶着寒风在单位门口检测体温,有人认真全面地对中心内外进行两次消毒,有人连夜驾车只为能以最快速度把战斗力量运送到疫情防控最需要的地方……后勤保障团队承担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虽然看起来没什么惊心动魄,但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为疫情防控工作稳定了大后方,做好冲锋在前的“战士”的坚实后盾。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本报记者张晓航本报通讯员许学水张媛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4 版:疾控】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