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90910期 >> 第17版:新闻
激活新动能 开创新局面
——德城区办人民满意教育工作纪实
作者:张晓航本报

德州市实验小学学生在组装机器人


德州学院附属小学北校区教师集体备课


德城区中小学生运动会现场


德州十一中新校园


  近年来,德城区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总目标,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总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教育布局,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全区教育持续、健康、优质发展。

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开创新时代教育发展新局面

  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支部学习和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扎实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实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增强干部教师“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创建教育党建品牌。落实“党建质量年”活动要求,规范党建工作流程,落实“三会一课”、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实施党组成员党建工作包保学校制度,将党建工作与“管思想、带队伍、抓作风、促工作”紧密结合,推动党建和业务共同提升,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培树党建工作典型,持续推进党支部“红色堡垒”、党员教师“红烛先锋”、中小学生“红心向党”“三红工程”,夯实“三红”党建平台,努力培树“一支部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打造德州五中、石芦街小学等富有特色的教育党建品牌。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健全“213”职权运行风险防控模式长效机制,落实“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清单,完善决策流程,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组织参观市廉政教育基地,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筑牢反腐防线,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举办全系统师德师风培训,严查教师有偿补课、“吃空饷”等违规行为,建立干部职工监督管理量化预警机制,规范师德师风考核与综合评价,营造良好教育行风。

以补齐短板为重点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均衡城乡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比例”逐年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1010元、810元。统筹城乡学校布局,投入13.8亿元实施解决大班额学校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4所,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投入6200万元实施解决大班额智慧校园建设工程,为城乡学校购置智能触控一体机262台,升级校园网络、安装监控及广播设备,配备学生课桌椅和教师办公桌椅1.3万套,建设计算机教室、综合实践室等专用学科教室100余间,配备理化生教学仪器、音体美卫及综合实践活动器材3万余件(套);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投入4693万元新建校舍1.9万平方米,投入130万元改造运动场地及采购设备,中小学班额达到省定标准,设施配备更新升级,实现城乡办学条件均衡发展。
  均衡学校管理水平。借助京津沪苏高校资源,开展以健康自我为目标的学校发展规划研究,实施学校发展诊断和新学校行动计划,打造“中部凸起、两翼辐射”区域优质学校群体,形成集聚效应,引领学校高位均衡发展。继续探索推进集团化办学,以德州五中北校区为试点,扩大九中、十中、学院附小等名校优质资源覆盖面,采取“名校带分校”一体化运行模式,通过核心理念、管理机制、师资队伍、评价考核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抱团发展。探索学校管理新模式、新方法,落实共建、共治、共享核心理念,坚持精细化、规范化、人文化、扁平化原则,实施积分制管理,开展学校特色品牌培植行动,在创新管理、课程建设、名师培养、学生素养等方面形成学校特色亮点,涌现出一批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人才有特长的精品学校,打造“规范+精致+特色”名校群体。
  均衡教育教学质量。构建“精讲精练、当堂达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实施“微课”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创新网络教研、电子备课、课程录播等活动,打造教育网络资源平台。构建“大教研”格局,成立教学联盟7个,初步形成了“北斗七星”、“10+1”教育联盟示范团队,落实联盟发展规划,实施联盟学校捆绑评价,成员学校协同合作、抱团发展,中考优秀率、平均分逐年提高。深化课程改革,搭建“互联网+课程”共享平台,构建国家学科课程、主题拓展课程、跨学科创新课程、开放研学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落实中小学“自主选课日”、初中小范围选课走班制度,开展UDP课程、STEM教育、戏剧课程等教改实验,提倡推广“1+X”阅读,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均衡发展教师队伍。建立编制内教师、后备教师、聘任制教师多渠道补充长效机制,近3年,面向部属重点师范、双一流学校及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814人,推动了城乡师资队伍均衡发展。建立城乡学校互助机制,城区学校与镇街学校结成对子,开展“送课下乡”“同堂教研”活动,全方位对接帮扶。开展城乡校长、干部、教师交流任职,通过挂职锻炼、跟岗学习等方式,促进城乡学校深度融合。采用“互联网+”教师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全员培训、专题培训,组织名师教学观摩、专家讲座等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到北京、上海等地高校研修,分散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深入推进德育工作。依托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通过“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文明校园创建、青少年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2所学校被评为省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1所学校获评第二批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加强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课题研究团队,梳理形成德育实施与评价方案。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班导会制度,推广“我的文化我的班”班级文化建设经验,举办班主任论坛、德育精品课评选,提高班主任德育管理水平。完善家长、学校、社区教育网络,构建“三位一体”德育平台,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创新教体融合路径。强化顶层设计,加大经费投入,新建、改建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五环体育馆、室外篮球场等设施;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邀请高水平运动员进行经验分享,提升竞技教育水平;依托德城区体校,通过市运会、春季田径运动会、七大联赛等活动,选拔优秀体育人才,教体工作深度融合发展。各学校普及体育运动项目,培育发展特色品牌,大力提升青少年体育技能, 7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坚持美育熏陶、劳动健体、以文化人,开齐开足开好艺术、劳动课程。加强美育学科渗透,推动地方艺术课程化,建立修身养德、生活实践、艺术品鉴、地域文化、科技创新五大类特色课程,涉及戏曲书法、运河文化、太阳能利用、航模制作等多个领域。以田园劳动、家庭劳动、志愿劳动等为依托,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能劳动的良好习惯。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邀请艺术名家、种植能手进校园,积极组织合唱节、艺术节、劳动拓展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所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和全国围棋特色学校。

以大教育布局为支撑全力推进各类教育全面提升

  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所,新增班级16个、学位480个,积极引进高端幼儿园,推进集团化办园,不断扩大普惠性资源总量。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制定民办普惠园绩效考核办法,激励民办普惠园不断提档升级。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建立办园行为常态检测机制,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推进学前教育内涵提升、均衡发展。截至目前,参与集体教研、听课、评课、区域活动及集体教学活动观摩的教师达到2995人次,集体教研51次,听课、磨课277节,教研员下园指导78次。
  壮大发展职业教育。坚持“服务当地、专业对口、优质就业”原则,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与京东集团、北京商鲲教育集团、德州景德正脊健康管理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筹建德州特色农副产品展示馆,开设无人机、3D打印、高铁乘务等专业,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专业课教师,开展订单式培养,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阳光、体面、高薪”就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成立春季高考班、“三二连读”班,科学化管理,精细化教学,升学率屡创新高,获省级技能大赛三等奖7项、市级技能大赛一等奖20余项。
  全面发展社区教育。成立德城社区学院,建立了一支多元化、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开展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社区义诊、“百场巡讲”、文艺汇演、心理咨询及辅导等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服务活动,涵盖法律维权、生活休闲、健康养生、文化涵养等内容,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开展山东特色课程资源建设,完成“齐鲁民风民俗”、“红色山东”、“齐鲁家风、家训、家教”系列资源建设,全部链接“山东终身学习在线”网站,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行智有孝”品牌项目被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评为“2018年度山东省社区教育十佳品牌”。
  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开展民办培训机构专项整治行动,联合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检查,加强对民办培训机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监管,建立黑白名单制度,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分类分步整治、规范民办培训机构。建立“家校社”协同监管制度,开展亲子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社会各界参与监督民办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形成依法办学的浓厚氛围。□本报记者 张晓航 本报通讯员 周沛洁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激活新动能 开创新局面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7 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